柳洺和大理寺卿聊得很愉快,這位施大人不知是不是多年從事刑律工作,他的思想與現今主流思想有些不同,柳洺想了想,覺得他偏向於法家,隱隱主張以法治天下,施大人本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但是話語間對家法禮法高於刑律不太滿意。
柳洺覺得,家法禮法的權力太大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兩者是沒有客觀衡量辦法的,同樣一件事,換個解讀表述、換個審判的人,可能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但是治理天下,要的應該是統一的刑律。
於是兩人一拍即合,相談甚歡。
夫家滅門案之後,柳洺在朝中的人緣出現更嚴重的兩極分化,禮部大半的人都被她得罪了。但是不等這些人想出整治柳洺的辦法,柳洺先有了動作,讓他們自顧不暇。
首先是禮部侍郎。當日柳洺指出禮部侍郎的母親每七天去一次寺廟,女兒經常參加八公主茶會,她說出來就預料到日後這祖孫二人會被禮部侍郎限製自由,下了朝她就讓張蔚恒多關注禮部侍郎府的消息。
果不其然,本該去上香的老夫人這次沒有去上香,下一個七天也是這樣。禮部侍郎重禮法,所以對母親十分孝順,這是他們這些人的共性,就像張子文當日聽他寡母的話悔婚一樣。多年來第一次違逆母命,老太太當然生氣鬱結。禮部侍郎正頭疼如何說服老人,被限製出門的女兒也鬱鬱寡歡了。讓女兒出門結交貴族手帕交是為了未來的婚事,侍郎夫人覺得丈夫矯枉過正,跟著勸說反對。
禮部侍郎一個頭兩個大,正想安撫家人暫且避開眼前的風頭,禦史參了他一本,說他忤逆母親,事親不孝,將家裡的老母氣病。
不讓老母出門,被參不孝;讓老母出門,柳洺當日打出來的巴掌至今還疼,家裡的女人出門一次就是打臉一次,尤其是敏感的“上香”。那舉人千金就是上香失了清白。
禮部侍郎驚呆了,竟是裡外不是人,怎麼做都不對!
皇帝看得想笑,像模像樣地申斥了禮部侍郎一頓。
其他想跳出來的安靜了,說話之前得先想想自己的屁股乾不乾淨,不,即便乾淨也會被柳洺那小子弄出不乾淨!
沒人陰陽怪氣了,大理寺又上報離奇案件了。這次是一個偷盜案。偷盜案很普通,可是這個案件值得討論的點在於,這個小偷從小做賊,從小時候摸一根蔥到大了偷錢財,偷來的錢是為了養寡母。小偷不到一歲時喪父,寡母守節,獨自一人養他,但是家裡的田地卻陸陸續續被同族霸占,母子二人難以維持生計,小偷不知怎麼養成了偷竊的惡習,以此補貼家用。此次犯案是因為金額巨大,然而這個小偷偷錢是為了給重病的寡母請大夫買藥,出事前,小偷是個遠近聞名的大孝子。
孝與法理,孰重?
上次柳洺支持情理,大家以為這次她又要這樣,誰知這次她支持法理,和一群覺得小偷本性不壞的大臣又對上了。
又是一番你來我往的爭辯,最後皇帝勾了秉公執法,又禦批讓當地縣令去照看這個病重的寡母。
半年來,後知後覺的大臣也發現了,這段時間怎麼疑難離奇案件這麼多?而且牽涉其中的人,不是寡婦就是喪未婚夫,不是獨生女就是棄婦,怎麼這些女人犯案機率這麼高?
說對了!
女人被你們的禮法捆綁成這樣,不變態才怪!忍氣吞聲的都是性子太好了!
有些迂腐官員最初看到女子犯罪就嚷嚷著應該嚴加禮教約束,覺得女子陰險,必須要嚴加管教,後來越看越多,發現約束得越嚴重,這些女人報複起來越恐怖,滅夫家八口算什麼,把夫家後代全弄成傻子瘸子斷子絕孫的都有!回到家想要管束妻子,張開嘴對上妻女反對的眼神,突然脖子上涼颼颼的。
至此,柳洺停了下來,開始提供新的數據。這份數據不是當今的,而是她梳理出來自古以來的名人誌士——他們母親的背景。這些人中許多人的母親曾經二嫁甚至三嫁,
“孟母三遷,方有孟子。一個優秀的母親可以培育出影響天下甚至影響未來幾百上千年的聖賢,一個識文斷字知書達理的當家主母可以興旺全家福延子孫。臣整理戶籍中的寡婦資料,其中三分之一寡婦出身名門,她們之中哪怕三分之一能生養優秀的人才,陛下未來能收獲多少棟梁之才?”
至此,柳洺的目的已經顯露無疑。
從女子的絕望反抗到優秀母親培育優秀子孫“優生優育”,她的建議昭然若揭:鼓勵寡婦改嫁。這也正好合上了年初提出的人口下降問題。
很意外,這一波反彈並不大。因為很多人已經疲憊了。連續幾個月一個個刷新他們三觀的人倫慘劇,他們和柳洺打口水仗打得精疲力儘,反而自己對女人產生了心理陰影,回到家看到嬌嬌怯怯的小妾都脊背生寒。罵不動了。
這時,埋首古籍幾個月的李仁交上了他整理出來的聖人注解。都是前人對聖人言的種種解釋,他把他們彙集起來,編成冊,裡頭觀點不儘相同但是各有千秋,讀完讓人受益匪淺。
這本注解轟動了文人圈,因為不總結不知道,這麼一總結,當今所謂的禮教竟然是近百年才出現的說法,之前近千年,先賢們從沒這麼理解過!
頓時種種爭議噴薄而出,大家忘記了什麼寡婦改嫁,都忙著去爭辯到底哪個說法才是對的。
皇帝和柳洺相視而笑,半個月後,朝廷頒布了鼓勵寡婦改嫁的政令,而且越是教養好的寡婦,越鼓勵改嫁,朝廷會給予一定的補貼,為了避免逼寡婦改嫁這種事情發生,還對補貼的發放製定了一係列的規則。
李仁因為這本書,升職為翰林院院士。
這本注解出來的第二日,柳洺就拿著它去給大皇子講課。
“柳先生,這書裡說的與我從前學的不一樣。”大皇子指著其中的內容提出意見。
“你覺得誰說的有道理?”柳洺不解釋,反問。
大皇子皺起了小小的眉頭,十分為難:“其他先生教的都一樣,就您不一樣。”他其實還是稍微更喜歡柳洺一點啦,但是柳洺拿出來的東西不對勁這是事實。
柳洺指著其中一處給他看:“你看,這是不是其他先生教的?”
“……對,可是下邊的說法卻和它截然相反啊?那我該學哪一個?”
“下邊的注解是另一位先賢寫下的。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見解,聖人言也是如此。以前先生們隻教你一種注解,這本書包含了所有,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寫上去。”
“我自己寫?”大皇子瞪大了眼,“我寫的要是不對呢?”
“現在不對是因為你見識還不夠多,什麼水平寫什麼樣的見解這沒什麼對錯可分。這和你禦下一樣,同樣一件事,你身邊的小太監對你用不同的方式稟報,你的判斷就可能不一樣。至於為什麼一句話可以有這麼多說法,一是因為看的人不同,自然思想理解不同;二是注解人的目的不同,自然偏重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