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城中,來自西域的商隊絡繹不絕,遼東、南方的國度也未少過,各種瓔珞、寶石,在市場上充斥著。
離修法還有些日子,如今人們討論著最新鮮的事情,就是島夷的船隊下南洋後,在呂宋島上找到一座大金礦,如今正在滿世界找人開采,許多家族都心動了,準備一起組織船隊,前去南洋淘金。
來自渤海郡的文士溫子昇最近在報坊找到一份工作,幫著撰寫文稿,他文采非凡,以前在北魏小有名聲。
如今他準備在修法大會前大展身手,好好讚揚一下襄陽的繁華興盛,彆的不敢想,當個襄陽的文書門麵,他還是有信心的。
報坊隔壁的宅院裡,元子攸正在幫父親整理文書。
母親李媛華穿著新買的衣服走入房中,拿著一件皮裘對兒子道:“今天吐穀渾的商隊過來,順便送了一批吐蕃羊裘,輕薄又暖和,你快來試試。”
元子攸不由抬頭皺眉道:“娘親,這藏羊裘價格不菲,咱們如今已經不是當初了,哪能再像當初那般,要什麼買什麼呢?”
李媛華輕笑出聲:“我兒倒是越發懂事了,但你想太多了,我就給你買了一件,你兄長爹爹都沒份。”
說著,她不由感慨道:“你如今也算半個侍讀,那獨孤家、宇文家都深受寵幸,你在其中可不能被他們比下去,娘親我是見過當年你爹失勢時,人家怎麼捧高踩低,這關係到你前程,一件羊裘又算得了什麼?”
元子攸不由搖頭:“娘親,沒有這事,蕭家弟弟和獨孤如願他們對我十分禮貌,沒有抱團欺負這些事,又哪需要撐場麵。而且那位大人生性節儉,這衣服你給爹爹穿吧。”
李媛華沒得到兒子的誇獎,不由撇撇嘴:“行了,你們都節儉,那這些好物誰去買啊,你爹可不窮,當年襄陽魚梁州建立時,他投了一個玻璃坊,那幾年,洛陽三成的玻璃都是咱家在供,不然你以為洛陽周圍為什麼沒有玻璃坊?”
元子攸不由一呆。
“你爹當年也是跟著那位共事一場,時間比那崔曜斛律明月還早,”李媛華幽幽道,“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好在如今終於走上正道,也算是孝文皇帝保佑了。”
提起這事李媛華就來氣,當年留在南朝,不是什麼事都沒有麼,宗室那麼多,用得著他一個快被逼死的王爺為國麼?
“不提這事了,”李媛華一手牽起兒子的手,“走吧,陪阿娘出去逛街,這快新年了,多備些年貨,你都不知道,這麼多年了,你娘我啊,終於不用過提心吊膽,擔心你們沒爹的日子了。”
元子攸想反抗,但反抗失敗。
……
襄陽城的人流主要集中在魚梁州,離主城還有幾裡地,這些年,主城區與工業園區的土地已經完全開發,形成了巨大的新城區,崔曜曾經準備把魚梁州在內的城區周圍全修上城牆,但略一計算,發現這城牆需要修上四十多裡。
這樣的長的城牆必然帶來巨大經濟負擔,而且還會影
響碼頭原料的交易,蕭君澤再讓他看看城牆在炮火下的防禦力,崔曜便打消了這樣的想法。
元子攸便被母親拉著,坐在馬車上,來到一處街道,這裡是襄陽僅有四座寺廟之一,占地不大,但香火極旺,當初胡太後和元恪花費巨資請來的西域高僧,如今都在這裡修行。
聽說其中高僧菩提達摩曾經想見襄陽的那位主人一麵,隻是到如今都沒有找到機會。
這香火旺盛了,周圍的商鋪也就繁華了,沿街有四百多家酒樓商鋪,襄陽城外沒有宵禁,每晚都會點燃燈火到深夜,所見之興盛,無不讓人瞠目結舌。
李媛華帶著兒子來茶水鋪喝了新製的茶湯糖水,又吃了幾個精巧的點心,然後便把兒子帶到幾個新結識的手帕交麵前。
“這是我兒子攸,今年虛歲十一,略通詩書,學業不是太好,已經是三期了。()”李媛華微笑道。
幾位婦人頓時驚訝了:啊,這在襄陽書院,三期都可以畢業,做個掌櫃了!?()_[(()”
“唉,我也如此覺得,”李媛華掩唇笑道,“可我兒心氣高,一定要讀到七期甚至九期,圖個吏員或者叢事,怎麼說都說不聽。”
元子攸低頭喝茶,默默聽著母親的炫耀,感覺到尷尬,明明母親每天耳提麵命,就是讓他讀出個好成績,不要從低層吏員做起,最好能考到從事,到時有編製,能升得更快。
襄陽書院如今已經不是當初的學院了,已經拆出了四個分院,有研究數術,有研究陛下的學說,有研究農業,還有研究機械,但這些書院讀滿畢業後,都能直接去考長吏,像並州這種新得之地,上邊很願意讓人去當縣令試試,可以說是一飛衝天了。
現在襄陽最火熱的事情就是考吏編,每年的報名費都是一個巨大的進項。
“我聽說啊,這考試都要糊名的,”一名婦人驚歎道,“可難考了,我家孩兒考了三次,都沒有中。”
“那是要考長吏啊,你考平吏不就容易了。”另外的婦人道。
“我也覺得,但勸不住啊。”
就在這時,一名長得俊美非凡的少年走了進來:“阿娘,叫我過來乾什麼?”
一名婦人笑著起身:“如願啊,你來了,快來認識認識,這是前些日子,家長會上認識的李夫人,約定一起來聚會……”
獨孤如願和元子攸受到同等待遇,兩個人一起默默躲在角落喝茶。
然後又來幾個同學,大家聽著各自母親的相互攀比炫耀,一臉同仇敵愾,躲在角落喝茶。
哪怕偶爾被要求上場表演一下才藝,那反抗也是萬萬不敢的。
這些婦人們還在歎息,沒有見到那三位蕭家公子的母親,不然這場聚會,就會有個主心骨,到時命婦提前拜見皇後娘娘,更加完美了。
隨後,李媛華又提起了女兒們也在上學:“你們說這女學還要便宜許多,我本是想讓孩兒人在學私學,我家良人卻一定要把女兒送去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