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嬪鈕祜祿榴珠死了。
這算是胤禛後宮裡, 確確實實的因為爭鬥死的第一人。
一時之間門,後宮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人人都小心謹慎起來。
許是為了安撫喪子的年貴妃和十四貝子。沒過幾天, 胤禛下令,以擊敗準噶爾部的軍功為由, 十四貝子胤禎晉封為恂郡王, 年羹堯加太保銜晉封三等公。
除此之外,蕙蘭的阿瑪明海升官,成了長蘆鹽運使。
這事,除了齊妃有些不高興外,其他人都接受良好。
畢竟從胤禛登基後, 他對於兩個側福晉, 也是給了差不多半斤對八兩的待遇,這個這裡超了一點,那麼就在另外一個地方找補回來, 維持均衡。
聖旨下了後,皇太後鬆了一口氣, 但隨後又皺起眉頭來。
吳嬤嬤見狀連忙問道:“主子十四爺晉封為恂郡王, 您應該高興才是。”
“十四被冊封為郡王, 本宮的確高興。但想到年羹堯也因此沾光, 竟然還被冊封為三等公, 想到年貴妃會因此得意,本宮心裡就有些不痛快。”皇太後冷著臉說道。
吳嬤嬤知道皇太後的心結,想了想開口道:“主子, 皇上或許有彆的考慮,您要是不見待,奴才就讓底下的人, 不要在讓這些消息入您耳。”
皇太後卻十分堅定的拒絕了吳嬤嬤的提議“不用了,本宮倒是要看看他們能蹦達到什麼程度。皇後的阿瑪,皇帝都還尚未追封,年家倒是先得了三等公的爵位,這大的福氣也不怕自己能不能承受得住。”
此時此刻,大清尚未有明文規定,皇後的阿瑪一定要被冊封為承恩公,隻有皇太後的阿瑪是一定會被冊封為承恩公的。
至於皇後的阿瑪給不給恩典,這是要看皇上的意思。
比如先帝元後孝誠仁皇後的阿瑪,孝誠仁皇後死了,他才得到承恩公的爵位。
就是因為沒有明文規定,才顯得年羹堯的這個三等公特彆刺眼。
彆說皇太後心裡不痛快,八旗,尤其是滿洲八旗以前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人,心裡也特彆不痛快。
自己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結果還不如人家裙帶關係強了,這讓大家怎麼想?
年家在出儘風頭的情況下,暗地裡也遭受到了很多人的記恨。
所以等到了五月因為大清新帝繼位,一般新帝繼位梳理朝堂也需要兩三年的功夫,所以和碩特部酋長羅卜藏丹津蠢蠢欲動,西北局勢又緊張了起來。
胤禛是親自上過戰場的,他也能算個紙上談兵的參謀,並且深知蒙古在大清國策的重要性。再加上先帝時期對西北方向的用兵,雖說花費了不少錢糧,但都打出了應有的效果,沒輸最後都贏了。
在這種情況下,胤禛自然是決定要用兵,不能慫。
他剛剛繼位後,要是彆人至少搞一點點小動作,自己就慫了,那後患無窮。
必須要剛。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
這一仗必須要打,而且必須要打贏。
這不僅僅是關乎到大清國策,同時也想用勝仗來鞏固自己的皇位。
胤禛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心腹們的讚同,雍正朝對外的第一次策略,絕對不能慫,慫了會後患無窮。
確定下了這一仗肯定要打的基調後,一個很現實很重要的事情擺在胤禛等人麵前——拍誰去當老大!
西北大軍十幾萬人,必須要有一個老大才行,才能調和有度。
這最佳人選,自然是前麵派人去和準噶爾部打了一場,打贏了的恂郡王胤禎。
恂郡王又是皇上同胞兄弟,按理說應該是最佳人選。
然而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胤禛根本就不信任胤禎。
哪怕之前冊封胤禎為恂郡王,不過是看在皇太後識趣的臉麵上而已,可不是兩兄弟握手言和。
恂郡王被排除在外了。
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適合的人選——怡親王胤祥。
胤祥當年是能文能武,可惜因為一廢太子,廢掉了,身子骨不太健康,而且會考府還需要胤祥坐鎮,所以也不行。
那選誰了?
是最佳人選的恂郡王不行。
眾人已經明白了皇上的心思,統領西北大軍的人,能力是第二,忠心是第一。
或者說,是皇上心裡對他能夠放心的人。
皇上身邊他能讓他放心的人,就那麼幾個——扳著手指頭都能數的出來。
然後就有人惡意滿滿的提了年羹堯的名字。
這可真不是在捧年羹堯,而是在捧殺。
年羹堯現在可是正兒八經的科舉出身,三甲同進士,進翰林院當庶吉士,然後當學正,多次外放主持各地鄉試,之後又當內閣學士、四川巡撫、四川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