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完這些書法的起源和發展,唐老帶大家去看看,他們書協裡麵的鎮會之寶。
可當大家看到那幅作品之後,略有失望,因為那隻是一幅殘損的作品。
“沒搞錯吧?就這?”
“楷書嗎?就不知道是誰書寫的。”
“都說是鎮會之寶,那肯定是書聖的吧?”
“王羲之?想多了,王羲之就沒有真跡遺傳下來,以前聽說日本有,但後來被證實,那是臨摹的。”
……
看到直播間大家的議論聲,胡楊跟大家說道:“眼前這幅作品,大家肯定聽說過,三國時期,著名才子曹植的作品《洛神賦》。”
話音剛落,直播間的議論聲更多。
“曹植的才華,我不懷疑,可是他的書法,能作為鎮會之寶?”
“嘖!看不起人家曹植的書法?你怎麼知道人家的書法不行?”
“老曹家還是很厲害的。”
……
胡楊接著說道:“大家聽我說完呀!內容是曹植的文學作品《洛神賦》,可書寫它的人是東晉時期的王獻之。
大家也知道,王獻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僅次於他的老爸王羲之,號稱小書聖。
以前,我們也談過關於他的墨寶,比如《鴨頭丸帖》、《中秋帖》這些聞名千古的作品。《中秋帖》更是被譽為傳世作品中,三大墨寶之一。
而他的《洛神賦十三行》,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洛神賦十三行》原跡為麻箋本,入宋殘損,南宋賈似道先得九行,後又續得四行,刻於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稱“玉版十三行“。
後石佚,至明萬曆間,在杭*州葛嶺半閒堂舊址複得,歸陸夢鶴、翁嵩年。清康熙間入內府,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後,此石流入民間。流傳下來的刻本為宋代根據真跡上石的拓本,包括“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兩種,其中“碧玉版本“較好,它於明萬曆年間在杭州西湖葛嶺的半閒堂舊址出土,文*革前存上*海博物館,現藏首都博物館。白玉版本嘉慶三年毀於乾清宮火災。
洛神賦是王獻之的小楷作品,據說王獻之好寫洛神賦,寫過不隻一本。南宋時殘存十三行,真跡今已不複存在。
眼前的這一幅作品,用筆挺拔有力,風格秀美,結體寬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筆畫往往伸展得很長,但並不輕浮軟弱,筆力運送到筆畫末端,遒勁有力,神采飛揚。字體勻稱和諧,各部分的組合中,又有細微而生動的變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變化自然。
事實上,《洛神賦十三行》墨跡在宋元時流傳有兩本:一為晉麻箋,在元代初期歸書家趙孟頫所得,定為王獻之真跡。一為唐硬黃紙,後有柳公權等人題跋,趙孟頫定為唐人摹本,後人疑即柳公權所臨。
“所以說,這是南宋賈似道得到的那幅殘損版?”有人問道。
假如是這樣的話,作為鎮會之寶,確實足夠了。
“大家現在看到的,隻有九行,殘損了四行。從紙質來看,是麻箋本,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麻紙,屬於東晉時期流行的紙張。
根據我對紙張的斷代,它應該是魏晉時期的產物。
再看書法,字法端勁,是書家所難。偏旁自見,不相映帶;分有主客,趣向嚴整。這也符合王獻之的楷書風格。”胡楊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