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好了東西,李鸞兒就緊趕慢趕的回去,進了家門就見李鳳兒正在燒水洗鍋,金夫人弄了好幾個大盆,叫李鸞兒把東西泡好,她往鍋裡添了水,先煮豆子再煮米,慢慢的開始熬粥。
李鸞兒也沒閒著,弄了幾口大壇子,把洗乾淨曬好的白菜梆子切成細條,加上蒜細細的碼進壇子裡,再往裡邊添醋,添好了之後把壇子封口,這是要等到正月裡就餃子吃的。
這種菜不用鹽,更不用彆的調料,但是,醃製一段時間之後,白菜卻是分外酸脆,蒜也變成綠色,就是那醋吃起來味道也好,正月裡肉吃的多了,用這個解膩是最好不過的。
現代的時候,李鸞兒可記得清清楚楚,每年臘八的時候她媽媽都要泡製一大壇子,正月裡她最喜歡盛出一小碗來下飯吃。
弄好了醋白菜,李鸞兒開始跟著鄭嬸子蒸饅頭,做豆餡。
一直忙到下午,這粥味道越發的香甜,熬製的豆子爛的瞧不出來,那米也越發的稀軟,看的李鸞兒很是稀罕。
到了晚間,這粥算是熬的差不多了。金夫人叫李鸞兒盛出來裝盆蓋好。
臘八這日,金夫人拿了幾個細瓷小碗,把粥細細的盛好,又拿了小盤子。把李春做的各種精細點心裝盤,用一個大紅色的八寶攢盒裝好,便叫馬方提了送去嚴府。
馬方去了一時,回來的時候換了個盒子,打開來瞧,是嚴府的回禮,同樣的幾碗粥和幾樣果子,隻是,那粥熬的似乎不如金夫人熬的好,果子做的倒是挺精細的。
走了禮。剩下的粥李鸞兒就叫人分了,大家一邊喝粥,一邊稱讚金夫人手藝好,這粥熬的,隻怕比皇宮裡弄的都不差什麼。
李鸞兒也吃的香甜。一邊吃,一邊看李鳳兒擠在金夫人身邊討教,金夫人正與她細細說著什麼。
過了臘八,離年越發的近了,李家把肉煮了,臨年根底下,又買了雞鴨和魚。金夫人教李鸞兒和李鳳兒泡製了幾樣小菜,之後,又蒸了幾鍋豆包,花卷、年糕等吃食。
一個臘月忙忙活活的過來,到了臘月二十,小店關門。把店麵打掃乾淨,一家人連同秦三兒都住進城裡的宅子裡。
從臘月二十一起,李家就開始變著花樣做吃食,尤其是李春,勁頭大的很。今兒做魚,明兒蒸雞的,還沒過年,就把一家人養的白白胖胖的。
轉眼到了小年夜,一家子合力打掃庭院,貼對聯放鞭炮,到了晚上李春和鄭嬸子弄了兩大桌的年夜飯,大夥圍在廳堂裡,守著燒的旺旺的爐子邊吃邊說笑。
吃完年夜飯就要守歲,為了防止大家睡著,李鸞兒提議一起包餃子。
一大家子又開始和麵剁餡,一邊守歲一邊包餃子,這小年夜倒是過的很是歡喜。
大年初一,鄭嬸子早早起來煮熟了餃子,餃子沒出鍋,她就拍醒馬冒,叫他放鞭炮,鞭炮聲一響,餃子開始出鍋,李鸞兒兄妹也都起來,穿上新衣裳吃了餃子,給馬家一家子發了紅包,就有些無所事事。
大年初一本就是拜年的時節,可是,李鸞兒幾個搬出來,和李家莊的近親幾乎不行往,這時候也絕不會往村裡拜年,去彆人家,人家都是人來人往的忙著拜年,她們也不好去。
倒是金夫人有主意,叫了一家大小圍了兩桌開始打馬吊。
李鸞兒一想,這倒也是個事,她就琢磨了幾個小玩藝,比如五子棋,比如跳棋之類的,開始教大家玩了起來。
初一這日,李鸞兒大約是手氣不好,彆的倒還罷了,都是動腦子的,她贏了彆人,可一打馬吊就開始輸錢,這一天輸了快一兩銀子了,倒是叫和她一起打馬吊的幾個人都樂不可支。
初二初三李家也都不走親戚,整日鑽在家中,這年也過的越發沒有味道。
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佳節,一家子人才開始精神起來,無它,十五元宵會,也稱燈節,縣城裡是有燈會的,天還沒黑,一家老小就開始穿了新衣裳,興致勃勃的要去觀燈。
同樣是正月十五這天,京城裡四門緊閉,安靜肅然。
皇宮中幾位內閣大臣都在殿前等著,寧安宮內,燒的暖暖的屋子散發著濃重的藥味,寬大柔軟的床上躺著顯的乾瘦的一代帝王。
皇後坐在一旁,緊緊握住明啟帝的手,滿臉的哀痛憂傷:“大郎,千萬莫說喪氣話,你一定能撐得住的,明兒還小,你要不看著他,誰知道他闖出什麼禍來。”
“咳咳……”明啟帝咳了好幾聲,一張臉脹的通紅:“梓童,朕,朕怕是……明兒貪玩,以後,你要多多的看著他,朕這輩子,上無愧於祖宗,下無愧萬民,唯一有愧的就是你了,朕沒有好好陪你啊……也沒有好好教導明兒。”
“大郎。”王皇後早已泣不成聲:“彆這麼說,我這輩子萬分慶幸,慶幸嫁與你,你待我的好我心裡都明白著呢,自古至今,有哪一位帝王為了,為了一句承諾空置後宮這麼多年,早先,我連生三女,你都沒有一絲一毫的錯待,我,嫁與你,我真的知足,大郎,來世,不,生生世世,我都要與你做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