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2 / 2)

暢遊六零年代 嗬氣成霜 5635 字 10個月前

當樊曉蘭轉醒時,又回到了那個帳篷內,察覺到自己裸-露的身子白淨乾爽,就是沒有穿衣服,取出海魂短衫,外加卡其色背帶褲,以及一雙簡單大方的灰色登山鞋,不急不緩地穿上。

這一行頭,在這個年頭,算很時尚,隻有少數乾部子女能穿。穿戴完畢,她不急不緩地出了帳篷,又不急不緩地收起了帳篷。接著不急不緩地走出了山洞,外麵依舊綠陰如蓋,蟲鳴鳥叫,靜靜幽幽,如果不是剛剛從1942年回來,也許她不會這般熱愛新中國,她是哼著國歌下山的。

起來!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

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

最危險的時候,

……

起來

起來

起來

……

下了山,進村前,樊曉蘭從空間取出五十斤的玉米粉,一隻野雞,一罐奶粉,遲了這樣久,不知道小愛黨有沒有斷糧呢,秋收近了,田裡的莊稼幾乎曬乾,好在清山村種了耐旱的作物,如紅署土豆玉米之流;好在清山村有個大青湖,平常聚集著一群洗衣服說八卦的婦女,旱時有水可挑;好在如今已是新中國,不然,少不了土匪來搶劫。

哪會如此平靜!

樊曉蘭不急不緩地背著大袋糧食進村來,天色已晚,村中一片安靜,能夜視的她也沒有打手電筒,摸黑回了老宅,四周黑漆漆一片,老人向來不舍點燈,也是煤油不夠使。

呼出一口氣,敲了敲薑老太的房門。

“誰啊?”

“是我,曉蘭,媽,開下門。”

“媽媽,是媽媽……嗚嗚。”這是小愛國的哭聲。

“來了,來了……”這樣久,三個來月了,還以為這婆娘丟下兩個孩子,不回來了呢。平常還好,可今年秋季的收成明眼人一瞧就知道不好,老頭的津貼也領不到全部的糧,這還是鎮上頭一份,閨女說她們家裡也比平常少多了,那些沒工作城鎮居民更少,就是餓不死的量。

田三芬摸黑下炕,點了煤燈,開了房門,見兒媳婦背著一大袋,低著聲音問:“是什麼?”

“粗糧。”這一回,樊曉蘭不敢帶回精米,怕愛國出去說嘴,讓人記恨,半夜三更來家裡偷,說來每個村裡都會有一兩個二流子,乾些偷雞摸狗的事情,清山村也不例外,那二流子姓劉,會打老婆的主,早年打跑了老婆,去年兒子也死了,今年上工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莫隊長說了幾回,都沒有用。

粗糧,多帶一些回家也不打眼,大夥兒吃得差不多,就是吃半飽與全飽,吃二頓與三頓的區彆。

黑瘦精明的田三鳳扶著那袋子往桌上一放,打開袋口,就是昏黃的燈光一瞅,黃澄澄,喜道:“玉米粉?”今年年初開始,玉米粉就是細糧,見這般多,回頭見孫子抱著她娘哭訴,報怨,有些心虛,前幾天樊家來人了,說家裡斷糧,借點糧,當時她見兒媳婦近三個月未回,也不報希望,說什麼也不借。自己養好兩個孫子就夠了。下一回,如果樊家再來,就借十斤粗糧給樊老太吧。

“娘,我回那頭睡覺了。”樊曉蘭抱起粘人的小愛國,出了門。

“哎,去吧。”田三芬拍拍裝睡的老頭子,兩個一邊將五十斤玉米粉,一罐奶粉藏了起來,就是這隻野雞,得馬上處理好,一半用溫火熬著雞湯,明早給大兒媳婦送一點,又懷上了,一半用粗鹽淹製起來,慢慢吃。

這一回,被萌萌地小愛國粘地多呆了兩天,期間,聽說顧冬梅又懷上了,樊曉蘭又給她送了一斤紅糖,也是希望薑大海能多看顧一點老宅這頭。還有莫大嫂家,也送去五斤紅薯粉,聽婆婆說玉米粉如今也算是細糧,就不好送細糧過去令人忌妒。

人與人相處,十分微妙!比人,好一點點,是可以的;但比人,好太多,就招人忌恨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