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以為妙極。
三皇子李昐趕緊跪下,認錯道:“父皇,兒臣錯了!但兒臣的確無心大位!可若父皇有什麼差事需要兒臣做,兒臣定當全力以赴,萬死不辭!”
皇帝這才滿意地嗯了一聲,又看向老四李旻,道:“你今年也快二十了,你也準備當個混吃等死的?”
“兒子願意做事,替父皇分憂!”李旻單膝跪地大聲道。
皇帝滿意地哈哈大笑起來:“好!朕的子孫,一個都不許蹲在家裡吃白飯!享用著國庫的供養,就要對得起這份銀子!這樣,幾位皇子當什麼差事,眾位愛卿有什麼主意、建議的,儘管擬折子上來。這事就這麼定了。另外,除親王、郡王外,朕準備再設縣王、貝王二爵位。縣王爵祿為郡王之一半,貝王爵祿再半。”
幾個皇子一聽,臉上的神色徹底有些掛不住了,特彆是打算混日子的老五、老六。
皇爺爺已經夠吝嗇的了,親王都沒封幾個。
沒想到父皇更小氣,連郡王都不給,還專門搞了個什麼縣王、貝王?
老爹怎麼不乾脆讓他們去當個縣令、村長得了!
那是什麼玩意兒?
爵祿更是一半再半的,他們往後要如何過日子?!
無論皇子們是個什麼想法,太子立嫡立長這一條算是徹底被肅王給置之不理了。
皇帝都不討論那了,直接跟你討論李昭是不是夠賢德、夠資格做太子了,你還有啥說的?
再看大皇子殿下呢,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樣,似乎早已知曉這件事了。
人家父子大約早就商量好的,識時務的大臣們都閉嘴了。
隻還有幾個老不死的禦史和禮部官員,不怕死地繼續上書皇帝,勸說皇帝立嫡立長這一條不可廢,否則日後恐要生亂。
皇帝呢,其實也不是沒想過,廢了“立嫡立長”的規矩會造成動亂。
但以他自己的經驗來說,就算有這條規矩,難道就不會動亂了?
一個德不配位的嫡長子就算坐上了太子的位置,也還是坐不穩的。
其餘有能力的皇子難道就會因為這條規矩歇了爭奪皇位的心思?
“為了國家穩定著想”的理由,也實在是一廂情願的美好願望而已。
當然,李炟並沒有明確地提出要廢除這條規矩,但至少在本朝,是不會強調這一條的。
至於其餘皇子們,哪裡還顧得上覬覦東宮之位?
都為自己的爵位和零花錢發愁呢!
九月十五,皇帝終於開始給皇子們封爵。
第一道聖旨便是給嫡次皇子李易的,封李易為寶郡王,暫不設封地,還給了李易一個遼東分巡道的差事,負責監督登州府和萊州府附近的幾個衛所。
這個分巡道並沒有直接節製軍隊的實權,但發現問題之後,可以直接向皇帝告狀,亦給了他可以在京城和山東之間來去的自由。
第二道聖旨則是給老三李昐的。
三皇子李昐被封了廉縣王,亦是沒設封地。
給老三的職位比老二還低一些,隻給了一個禦史的差事,有聞風奏事,監察百官的職權。當然百官中,包括那些督察院的禦史們本史。
之後又連下三道聖旨,將老四、老五、老六封為貝王,也都給了禦史的差事。
七皇子和八皇子年紀尚小,還在各自母妃懷中啃手指,暫不封爵。
至於嫡長皇子李昭的封爵旨意,卻遲遲不下來。
朝中眾臣對此議論紛紛,往宋家送禮想要打探消息的人更多了。
皇帝到底什麼意思?
防備戰功卓著兒子的君王不在少數。
看不慣嫡長的皇帝更多。
事實上,曆史上皇帝的嫡長皇子乃是一個高危身份。
難不成當今這位新君也這樣?
再結合宋家大公子前些日子被派往貴州一個十分偏僻的小縣城當縣令,就更多人猜測,這是皇帝陛下想要打壓嫡長皇子李昭的信號?
就在大家驚疑不定的時候,李昭的封爵旨意總算是來了。
正如大家預感的那樣,李昭的確沒被封為太子,而是被封為晉親王,而且還給了封地,山西太原!
要是李昭去山西就藩,連王府都是現成的,就用先帝在位時被削爵的永王的王府。
旨意下達的第二日,李昭就沒去上朝,一時間,朝中人心惶惶的,都覺得大殿下這是因為自己沒當成太子在跟皇帝鬨脾氣呢。
其實呢,這件事也是李昭事先跟皇帝商量好的。
有了蒸汽機這麼個神器,朝廷需要把煤礦捏在手裡,可皇帝不想叫文臣摻合進這事裡頭。不然錢沒進國庫,全進了他們的口袋。
日後李昭要去山西搞煤礦,不能讓朝臣們察覺出他是特意被皇帝派去山西的,而要讓人覺得他是被貶出京城的。
這樣他去了山西之後,才更方便動作。
~
就在朝中因為大皇子殿下沒有被封為太子的事情而變得熱鬨非凡的時候,京城裡悄悄出現了一個名為“數學社”的組織。
由從前柳泉居中諷刺孟小爺幾人是白癡的那個穿青綠襽衫的年輕書生所建立。
這年輕書生姓王,乃是浙江衢州一富農家的兒子,叫王成林。
雖是地主家的兒子,這姓王的書生卻不是個傻的,不僅不傻,還極為聰明。
年紀輕輕就中了舉,這次皇帝經濟製裁江南地區,他是最先那批在家中提議要集體北遷的。
當時家裡長輩們不同意,都覺得皇帝曾兵魯南乃是圈套,不會當真打起來,要知道大皇子殿下當初帶著十萬大軍從天津登陸,直插京師,卻也是圍而不打,皇帝更是沒理由真的把江南這麼好的地方給打壞了。
話是這麼說,可這位趙書生卻道,雖說陛下不大會真的打到江南,可他預感皇帝是想要整飭江南富戶的。
浙江衢州乃是孔門南宗所在地,孔門南宗是孔聖人的後裔。
除了孔家外,衢州還有七大家族,分彆是徐家、鄭家、王家、周家、吳家、陳家和毛家。
人口少的有三四百人,人口最多的王家,算上所有旁支竟有兩千多人。
而王成林正是王家的旁支子弟,屬於最末等的,若非他考取了舉人,家裡可能連田都分不到。
經管八大家族裡有王成林這樣的窮人,可有這八個家族盤踞在衢州,光是幾個家族的祭田就多達三千多頃。
家族祭田都是不交稅的,剩下比較肥沃的田地也基本都歸屬這八個家族,也都放到了有功名的子弟名下。
衢州府早就沒有什麼自耕農了,更不要說稅收。
根本就收不上稅來。
不僅收不上稅,每年還要借各種名目,比如修河堤啦,修水利,修路之類的理由問朝廷要銀子。
而浙江巡撫就是陳家人,有孔聖人的後裔在衢州,衢州想要要點銀子修個堤、造個路的,浙江巡撫也會批準。
可現在陳家徹底倒了。
五皇子和九皇子全都死了,甚至信王府和俞王府的家眷們全都被貶為庶人,男丁們有的被丟去東北墾荒,有的被丟去了小琉球,位份高些的女眷們通通被賜了毒酒,以保全她們所謂皇家女眷的名節,剩下的丫鬟婆子們則被發給戍邊軍戶們當老婆。
從前靠著陳家的江南大戶們算是徹底沒了依仗。
王成林非常敏銳地察覺到了家族將要麵臨的災難。
可家裡沒人願意聽他的。
大家都覺得,衢州有孔家,皇帝再怎麼想要整飭江南政務,也不會對孔家動手。
無論皇帝是哪家哪姓,孔家的地位是超然的!
可王成林覺得,當今陛下不是拘泥的人,到時候萬一真打過來,大軍過境,誰管你是孔家還是哪家?
再說了,衢州孔家隻是孔氏南宗,還有一個北宗在曲阜呢,萬一皇帝不認南宗,你為之奈何?
王成林見說服不了家中族長,隻能退而求其次,先保全自己的家人。
他以將要在明年舉行的恩科考試為名,離開衢州去了京城,並將家中妻子兒女一起帶去了京城。
父母不願跟著一塊去,他也隻能從長計議,決心自己先在京城立穩腳跟,再將父母和幾個兄弟接來京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