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將算學納入會試科目的第一年。
有些人緊張地覺得自己完蛋了,乾脆先回家念書,研究算學,兩年後再考,所以原本預計有一千六百名左右的舉人參加會試,可今年就隻來了一千人。
剩下的這一千人也不都是對算學有研究的,還有許多是懷著僥幸心理,覺得算學這部分應當隻是個參考,不會對考試結果有太大影響。
科舉當然還是以四書五經為主,隻要前三場考得足夠好,就算最後一場算學考得一般,也不會有太大問題。此時的貢院門口舉子們正排隊等候入場。
有好些小販在叫賣算盤的。
可算盤也是需要學習的,要是沒有專門學過珠算,還不如用筆算來得快。
不過還是有好些考生買了算盤的。
貢院裡頭,李昭已經早早到了。
科舉總調官由吏部尚書吳閣老擔任,就連他老人家瞧見那大一大盒試卷也是被嚇了一大跳。
數學試卷這種東西,實乃頭平生一遭見,心裡暗暗咋舌,這麼多算學題想要考高分,不知得再花多少功夫。
李昭將試卷拿出來的時候,每個人都是一小本的量。
監試官由監察禦史擔任,他看著這一本一本的算術題,腦門開始開始冒汗。
接著考生入場,真正進入考場前,都要由監門官搜過身,保證他們沒有夾帶,才能放進考場去。
這次恩科的兩個監門官分彆是錦衣衛指揮使寧遠和火器營的書記官宋辰旭。
皇帝把這倆放在一起大眼瞪小眼,也並非故意惡作劇,隻是公平對待寧、宋兩家罷了。
能夠參與恩科考試這件事本生就代表了一種榮譽。
不過李昭懷疑這很可能就是老爹的手筆,皇帝老爹就是這麼喜歡惡作劇。
舉子們進入考場,坐進自己的考號之後,由監試官帶領禦史台的幾位低品級官員一起為考生們分發試卷。
而提調供給官,禮部員外郎章光鑒則領著禮部幾位低品級官員向考生們分發硬質沾墨鋼筆和炭筆。
沾墨鋼筆用來寫答卷,炭筆方便在草稿紙上做運算。
貢院發下去的鋼筆,不是真的用鋼鐵做的,而是用木頭做的,筆頭的結構跟鋼筆差不多。
當然,要是用不慣這種硬質沾墨筆的,用小號毛筆也不是不可。
先拿到試卷的考生,看到那跟一本書似的考卷,臉色都有些發白。
從沒見過這麼大題量的卷子。
那些心懷僥幸的學生都有一種直覺:這算學考試,大概不隻是做個參考。
經實並重這件事,皇帝是認真的!
在場的所有官員亦有這種感覺,皇帝是認真要將算學的重要性給抬起來了!
甚至要把算學的重要性抬到跟四書五經的一樣的地位。
他們回家之後,是不是也要學習學習?
等考生們全部落座,時間也差不多了,李昭告訴總調官袁祭酒,可以開考了。
隨著“哐”的一聲鑼響,考試正式開始。
滿貢院都是嘩啦啦書頁翻動的聲響。
還好,有些覺得自己要完蛋的考生放開考卷的第一頁,驚喜地發現,竟然是都是些三位數四位數的加減乘除!
除了數字大些,但至少他們可以做呀!
不就是用新的數字符號表示麼?
沒問題,這種新的數字符號,早在宋建鳴當年重建戶部賬冊的時候就在民間開始傳播了。
而且大皇子殿下寫的那本書裡用於表示數字的,也都是這種新的數字符號。
大多數舉子都是提前做過一點功課的。
不過是些加減乘除的題目,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