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周第一場算學考試(2 / 2)

一顆對未知惶恐的心,又悄悄放下了。

情緒穩定之後,很多人拿起自己準備好的細毛筆就開始在草稿紙上算了起來。

做完整數的加減乘除,是有小數點數字的加減乘除。

很多人這時候腦子就不太夠用了。

不過這依舊算是送分題。

再往後,有了分數,有些開始看不明白了。

題目就看不明白,彆說做了,於是直接往後翻。

方程運算題。

從二元一次方程組,到三元四次方程組,難度依次加大。

學習過《方程、函數與線性規劃》的人已經開始埋頭苦算了。

完全沒學習過大殿下那本書的人,連題目都看不懂,依舊得空著,再往後翻。

這時候,卷子上終於出現文字了!

是應用題。

第一道:“現在有新舊摻雜的銅錢十五貫,新鑄銅錢重五分,舊錢重四分,問:這十五貫銅錢中,新錢有多少枚,舊錢有多少枚。”

實際上就是一個簡單的雞兔同籠問題,懂的人立刻開始作答,不知方法的人自然抓耳撓腮又要往後翻。

可惜再往後一題比一題難,從財稅錢糧食,到工程材料、人數、工時計算,甚至是走外貿的布料、瓷器定價,將近二十道應用題,題材極為廣泛。

這個年代根本就沒有習題集可做,平時就喜歡琢磨這種事情的少數幾位考生,像是久旱的魚兒遇見了水,開始洋洋灑灑地在草稿紙上計算起來。

梁淮君一路做下來還算順利,到目前為止基本都沒有遇見讓他覺得特彆棘手的問題,而且這些應用題都十分有趣,他甚至有種越做越嗨的感覺。

另外一些不得其法但敢於嘗試的考生,開始在草稿紙上胡亂寫些自己能想到的解決思路,但大多數還是選擇直接跳過。

隻有翻到後半部分的時候,才重新出現一道容易做的:計算各種幾何圖形的麵積,有長方形、梯形、三角形、扇形。

除了扇形難算些,前麵的幾個,隻要學過一點九章算術,或是在“君子六藝”上稍微下過一點功夫的人就都能算得出來。

算完這些幾何圖形的麵積,再往下,是一道幾何應用題:老李家門前有一塊三角形土地,家裡有兩個兒子,如何將這塊地分給兩個兒子才能讓兩個兒子拿到的土地麵積一樣?

這也算是一道,隻要學過一點就能秒答的送分題。

宋清月和李昭出卷子還是挺人性化的,整套卷子裡頭設置了不少送分題用來安撫考生們的情緒。

做完幾何題,是兩道等差數列的題目,一個求和,一個求項,這也是《九章算術》裡頭涉及的內容。

數列之後是一道開方題,這之後便是一道經典的《孫子算經》中的“物不知數”問題。

這道題可以有多種解題思路,可以用南宋數學家秦九昭發明的“大衍求一術”求解,或是列出一個多元一次方程組也可以輕鬆解出來。

要實在這些都不會做,最後兩道解釋割圓術和天元術的闡述題,肯定也寫不出來。

三天考試時間,有的考生第一天就算完前頭的加減乘除就交卷了。

第二日,多數考生也都交卷了,比如王成林就是第二日交的卷。

雖然題目都做得糊裡糊塗的,但他至少還能寫出不少來。

撐到最後一日的沒剩下幾個人了,梁淮君是其中一位。

其實多數題目,他在第一天就全部寫完了。

割圓術他完全不懂,就空著了,但前頭有道很奇怪的,要求計算某兩段函數之間麵積的題目可把他給難住了。

也就是拿到宋清月惡作劇放到卷子上的微積分題,李昭抓耳撓腮想了一個通宵沒想出來,梁淮君也一樣,第一夜為了算這題,熬了一個通宵,第二日中午睡了一個時辰,爬起來又開始算。

算到第三天,人都魔怔了。

若非是監試官過來提醒他考試時間到了,要收卷子了,他還打算待在考號裡麵接著算呢。

最新網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