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千一百八十三章 陳曦最大的敵人(1 / 2)

神話版三國 墳土荒草 6535 字 1個月前

甭管這個比例有多水,也彆管這個脫產率之中有多少中低種姓的自我犧牲,可婆羅門和刹帝利兩個不乾活的階層,實打實的在南貴的人口階層之中占據了這樣的比例。

實際上哪怕後世,印度的自然死亡率之中,也包含了每年一百多萬因為營養不良和饑餓導致了死亡。

當然這並不能說印度的糧食產量不足,實際上2021年印度在疫情的影響下,依舊出口了2140噸糧食,按照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是400公斤來計算,隻說大米,印度一年的出口量足夠供養五千萬人。

所以從邏輯上來講,印度的糧食產出大致是足夠自給自足的,隻是受限於本土組織力和對於中下種姓漠視,導致每年出現大量的營養不良和餓死的人員。

真要說,哪怕是在後世印度也是糧食和牛肉的出口大國,至於中國其實是糧食和牛肉的進口消費大國,沒記錯的話,這兩樣數據目前應該已經登頂世界第一了。

不過區彆在於,中國牛肉進口的原因是真的不夠中國人吃,所以到處進口,目前進口的其實是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美國、俄羅斯和加拿大的牛肉,至於日本牛肉和印度牛肉,中國壓根不進口。

至於糧食,中國其實是世界第三大的糧食出口國,以及第一大的進口國,不過中國進口糧食與其說是為了糧食安全,還不如說是為了質量,畢竟某些產量高的糧食,真的不好吃,雖說保命沒問題,但這年頭還沒活到那種程度,所以中國常年進口糧食。

實際上真要說糧食產量,中國世界第一,美國第二,印度第三,俄羅斯、巴西、印尼基本差不多,再之後的就掉了一位數,和這些大佬比起來差距就非常大了。

不過相對而言,印度的玩法使得中下層百姓活的慘不忍睹,每年百萬級的餓死數量著實離譜,但由於龐大的人口基數導致的自然增長率,使得這種零星的營養不良導致的死亡,根本不為人所注意。

反過來講,也足可見這種大型國家到底有多離譜,以及恒河這地方有多扯淡。

雖說這年頭的恒河還不算是印度,但南貴基本已經算是成型的印度教了,依托著恒河和種姓製度帶來的社會分工,確實是供養出來了對於封建社會而言非常離譜的脫產人口。

這叫什麼,這叫地緣優勢,一年三熟就這麼任性。

不是陳曦不強,而是中原那片地方的產糧地在沒有雷亟台之前基本就是一年一茬,兩年一次休耕。

最起碼漢朝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確實是如此,從氾勝之書的“二歲不起稼,則一歲休之”到齊民要術的原話“稻無所緣,唯歲易為良”,“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說的就是休耕,易地。

可印度這邊不同,印度是不需要休耕的,更讓陳曦肝疼的地方在於,如果不算他開掛,中國直到宋朝前後才有旱稻,真等到推廣開來基本需要到宋真宗年間。

實際上宋真宗敢於去泰山封禪的底氣就是鹹平之治,在這一期間,宋真宗廣泛推廣占城稻,開墾荒地,推進各種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對外貿易開始瘋狂增加,這也是檀淵之盟的時候,宋真宗能說出百萬以下歲幣隨意的基礎。

因為這家夥搞外戰不行,慫的拿不出手,但搞發展非常強,國內稅收入庫拉高到了鼎盛的水平,然而這些的基礎實際上就是有占城稻更高的畝產,帶來的更多的脫產人口進入手工業和商業貿易之中。

不提武功和版圖這些東西,隻提國內發展繁榮程度,宋真宗其實是合格的,可泰山封禪在此之前皇帝之間的默認其實是盛世一統,開疆擴土,自身有重要到無可匹敵的功績,足以纂刻銘文流傳千古。

正是因為這種默認,始皇帝,漢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在鼎盛的時候才會去泰山封禪,倒黴的李二準備了好久,結果彗星衝日,直接躺平任朝堂隨便錘,也就沒去了。

可隻說巔峰期的功績,秦皇漢武去泰山封禪沒任何的毛病,光武就算有缺憾,那天命在那裡擺著,沒啥說的,李治巔峰期的最大版圖絕對是能拿得出手的,玄宗天寶十年左右要是駕崩,那玄宗敢去搶千古一帝,可最起碼巔峰期這些人確實是有資格的。

宋真宗上去之後,相當於將這個搞臭了,所以也就沒人再去了,實在是太垃圾,去了和這種連天下一統都沒做到的垃圾比,實在丟人,故而從那之後泰山封禪就臭了,之後的泰山祭,也就派個大臣去了。

不過憑良心說,隻提第二條,也就是國內繁華鼎盛的話,宋真宗時期算是合格的,隻不過皇帝們比的都是第一條,史冊上的版圖,可比幾句國內發展穩定要有效的太多。

畢竟前者代表著武力、尊嚴和脊梁,後者隻不過是沙灘上的堡壘,沒有前者,一個浪頭過來就沒了。

更何況宋真宗時代從東南亞搞到占城稻,這種偶發性事件確實是有些不好描述,總體來講,給人的感覺大概是運氣因素太強。

可甭管怎麼說,旱稻的出現,實打實的讓中原的糧食產業進入了新的境界,第一產業起來了,才有第二產業的餘地,再往前不是那些王朝不想搞商業,不想搞手工作坊,而是現實點講沒辦法搞。

或者說是搞了,但天花板太低,沒辦法發展起來。

隻有到宋朝,引進了旱稻,外加南方真正開拓起來,靠著雨水和氣候不再需要休耕,哪怕受季風影響,在乾旱期也可以種旱稻進行補充,得以讓糧食產量大幅上升,進而才有了之後的發展。

可以說旱稻進入中原,才得以具備更多人脫產的基礎,也是宋朝能在那瘋狂的土地兼並之中,苟那麼長時間的基礎,否則,不用等遼金蒙打過來,宋朝就因為糧食產出問題自爆了。

陳曦很清楚這裡麵的邏輯,所以早早的推進了旱稻這種作物,隻不過目前南方因為還沒徹底開墾,中原其他地方還需要休耕等等,旱稻在豫州、徐州更多是一種補充,並非是主要作物。

可不管怎麼說,這玩意兒的意義非比尋常,是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及熱帶季風氣候下主要非常重要的一種糧食作物,也是古代雙季種植的基礎,結果中國發現的三種野生稻種,都不是旱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