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冬令營》是個以青少年體驗生活為主題的節目。節目組會麵向社會征集報名, 尋找願意送孩子去新環境體驗生活的家庭,將兩批生活環境差距懸殊的孩子進行交換,比如讓南方的孩子去北方過冬, 北方的孩子去南方過年;再比如讓一線城市的孩子去貧困農村, 讓貧困農村的孩子到一線城市……通過這種矛盾衝突, 增加節目的看點, 也探討青少年的教育話題。
這一季的《交換冬令營》主題一確定,節目組便估摸好了選人的方向。為了增加衝突性、節目看點, 城裡孩子要選個性強、生活優越, 最好吃不了苦的;而農村孩子,他們的要求不算高,隻要善於表達, 又的確家庭貧困沒離開過大山的便行。
城市、農村的孩子各三個, 隨機打散交換, 也就是說, 城市A家庭的孩子可能進入農村B家庭, 但農村B家庭的孩子則進入城市C家庭。不是一對一交換, 為的是防止一些不必要的牽扯, 這種牽扯很少發生, 但做了很多期節目的團隊卻想得非常周全。
林文妮是穿著家中最好的一套衣服上的飛機,7成新的棉襖, 半舊的單鞋,婆婆親手織的毛線帽。坐在飛機上不敢動一下,飛機飛行時, 看著窗口的藍天,瞪圓了眼睛,卻一聲都不吭, 沒有半點小孩子的咋呼。
工作人員舉著攝像頭拍攝她的所有反應。
飛機落地在A市,1月的A市,平均氣溫在零下,機場室內溫暖如春,到了室外就得全副武裝。這幾天剛好又遇到降溫,街頭行人都是裹得嚴嚴實實,羽絨服、雪地靴、圍巾、帽子……
林文妮的交換家庭是A市的一個中產家庭,爸爸是高校老師,媽媽是企業中層,今天來接孩子的就是這個家庭的媽媽楊慧。
林文妮一走出來,楊慧就認出了她,不為彆的,在一群著裝精致保暖的成年人裡,戴著毛線帽,穿得單薄又“土氣”的孩子隻此一個。
工作人員牽著林文妮走到楊慧麵前,對林文妮說:“文妮,這就是你未來一個月的寄宿媽媽了。”
楊慧笑著和林文妮打招呼:“你可以叫我楊媽媽,楊阿姨都行。”說完,摸了摸孩子的衣服,又看了一眼她的單鞋,對她說,“南邊氣溫高,A市最近降溫很厲害,下了好幾場大雪,文妮的衣服肯定不夠暖,我們先回家,明天去商場看看羽絨服。”
林文妮睜著大眼睛看著這個特彆精致漂亮的阿姨,有些無措,不知道該怎麼反應,等到她說完了一串的安排,這才小聲說了一句:“謝謝楊媽媽。”
楊慧一下子就笑了,牽著她往外走,出機場前,她脫了自己的外套,裹在了孩子身上,摟著人快速上了自己的車。
林文妮落地A市時,從各個方向來到C市的兩男一女三個孩子坐上了前往縣城的車,到了縣城又坐上了去郊區的車……然後一路有人中途到站,工作人員帶著人一批批離開,最後隻剩下一個十四歲的男孩,看著窗外除了大山還是大山的景,麵露絕望。
“還要多久?”他問了工作人員不下十遍。
工作人員的回複永遠都是:“快了。”
男孩叫茅文睿,南方一線城市B市人,父母離異,爸爸開了一個中小型公司,家境富裕。他出行向來都是用最舒服的方式,去農村也是去的度假農家樂。這是他第一次坐在這種充滿汽油味的客車裡,在群山之中一圈一圈地繞,仿佛怎麼都到不了目的地。
他問攝像師:“我要待多久?”
攝像師說:“出發前說好的,開學前三天結束。”
茅文睿的整張臉都掛了下來,將自己摔在椅背上,一拉帽子,蓋住了整張臉,一句話都不想說。
這些小孩子都嬌氣,工作人員除了拍攝,非必要並不打算和他溝通,更沒有哄他們的打算,反而要記錄下他們從物質豐富的生活進入貧困幻境,會做出什麼樣的劇烈反應。
冬天日短,早早天就黑了。孩子們在家,老人家做飯很早,睡得也很早。林笑吃完晚飯,準備關上各處大門回房間陪林澄看電視時,聽到了外麵的喧鬨聲。
林澄人小靈活,呲溜就鑽了出來,好奇地跑出去看熱鬨。
婆婆在屋裡罵,說他大冷天還往外跑,小小年紀那麼愛看東家長西家短。
林笑大概猜到應該是城裡孩子來了,因為林文妮已經走了。這個點,村裡不會有第二件值得熱鬨的事情了。
“婆婆你先看電視,我去把他帶回來。”
婆婆應了一聲,囑咐:“穿好衣服去,彆凍傷寒了。”
林笑穿上了棉襖,裹上圍巾,又給小孩拿了圍巾,合上門走出去。
沒走出多遠就看到了一片亮光,不少村民圍在路兩邊看熱鬨。老人家睡得早,但是中青年這時候正好在家無事閒聊天,聽到動靜全出來了。
如今天已經黑了,節目組全程攝像,為了照明,他們打開了攝像大燈,所以一下子這條土路上燈火通明。林笑還沒找到林澄,就看到一個高個男孩戴著棒球帽,背著一個大背包,從頭到尾一身黑,在三四個工作人員的圍繞中,頭也不抬地往前走,仿佛這些圍著他拍拍拍的人根本不存在。
他步伐走得氣衝衝的,顯然心情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