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國姓司馬, 被俘的皇帝是第五任,名司馬鴻。
趙愉樂的父親名趙建炎。
趙建炎與司馬鴻某種程度來說,是表親。
魏國開國皇帝司馬景, 娶趙家女為妻,魏國建立,趙家女成為魏國第一任皇後。趙皇後育有三子,長子隨父征戰,建國後被立為太子,並順利登基成為第二任皇帝。
第二任皇帝娶了武國公張氏為後,親熱地稱呼趙家為舅家, 與趙家同輩子弟從小一起長大甚至經曆沙場同生共死。
張皇後生下長子,皇長子八歲被立為太子,從小受大儒名將教導, 其中一位老師便是趙家表舅, 也因為趙家和皇家親近, 皇長子與趙家姑娘青梅竹馬從小見麵甚至玩耍, 在他十五歲時, 皇帝為他定下了趙家女為太子妃。
這位太子妃後來成了小趙皇後, 是魏國第三任國母。
也就是皇帝司馬鴻的嫡祖母。
第三任皇帝和小趙皇後琴瑟相和, 小趙皇後雖然隻生下長公主一個孩子,但是無論得力的娘家還是皇帝的尊重都讓她地位穩固, 她年輕早逝,去世後皇帝再沒立後。
鑒於趙家短短三朝出了兩位皇後,到未來的第四任皇帝定親時,皇家挑選人選有意避開了趙家,甚至給了趙家恩典,允許趙家女三代不入宮。
這的確是恩典, 趙家顯赫,家中女子跟著金貴,皇家有心不讓趙家女再為後,那麼不入後宮就不必成為庶妃,以後的皇帝都不能逼迫趙家。
於是司馬鴻的父親定了左相孫女蘇氏為後,司馬鴻的皇後則是靖國公之女伍氏。
從皇帝的血脈來算,司馬鴻和趙建炎依舊是五服內的血親;從趙家女的血脈來看,司馬鴻和趙家已經沒有關係了,長公主之子蕭國公才是趙家的表親。
魏國重臣之間、皇帝和重臣之間聯姻極多,若沒有兩任受皇帝尊重的皇後,趙家和皇家也沒什麼太特殊的關係。
司馬鴻20歲登基為帝,登基三年後,立五歲的長子司馬煬為太子。
連雲山大敗,司馬鴻被燕軍活捉,魏國一退再退失去北邊九個州府,幾乎是魏國三分之一的國土。魏國朝內大臣覺得不能再如此放任事態惡化,集體求見皇後、太後,請求讓時年12歲的少年太子登基為帝。
司馬煬是當時的貴妃所出,皇後生了兩個女兒,如今腹中正懷胎八月,眼看著就要生產,讓貴妃之子直接登基?
伍氏身後靖國公一脈並不甘心。
但是不甘心無用,拖了這麼久,眼看著一半的國土都要讓之於人,再執著皇位又有什麼意義?
皇後捏著鼻子同意了。
太後當然毫無意見,司馬煬是她的親孫子,又是名正言順的太子,自然該由他登基。她更怕的是皇帝那些兄弟不安分,欺負司馬煬年紀小,妄圖造反篡位。
趙建炎是當時求見太後要求另立新君的大臣之一。連雲山大敗,大臣們死傷很多,朝中很多重要崗位都沒了主持大局的人,隻能讓原本代為主持事務的官員繼續主持,趙建炎是當時代主持兵部的官員。
連雲山一戰,趙家也有人戰死,趙建炎的父親也就是趙愉樂的祖父便是,還有趙建炎的大哥連屍骨都找不到了。
魏國滿朝恨燕國入骨,兩國仇恨前所未有得深。
趙建炎原本受父親和大哥蔭蔽,一直沒什麼太大的上進心,雖然朝中為官卻隻跟著父兄節奏,辦完事就回家和妻子兒女共享天倫之樂。
連雲山大敗後,趙建炎一夜頭發半白,整個人大為變樣,從此仿佛趙大伯和趙老爺子上身,行事作風和父兄越來越像,開始顯露出讓眾人意外的能力本事。
也就是這時,曾經嫉妒趙家顯赫的眾人才不得不心服口服地承認:趙家的人果真個個都是肱骨之才。
趙建炎先從代理兵部變為兵部尚書,接著成為輔助十二歲新帝的大臣之一,他們這些輔助大臣一邊幫皇帝處理國事一邊教導皇帝各方麵知識,所有人團結一心,不去想被俘的皇帝、不去想丟失的九州,隻一心平複國內亂相,穩定魏國經濟民生。
也許是因為新帝5歲便開始接受儲君教育,12歲的新帝雖然年幼卻非常聰慧,跟著輔政大臣學了3年,15歲生辰一過,便開始親手批閱奏折,親自參與國事決策。
而這三年,趙建炎和幾位輔政大臣齊心將魏國這匹失去控製朝著下坡奔去的馬勒住了韁繩,並一點一點往回引,引到了戰敗前的正軌上,畢竟魏國有當年的豐厚積蓄,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國庫漸漸豐盈。
燕國也看到了這一點,深覺不能再給魏國喘息機會,開始在邊境蠢蠢欲動。
父兄的血海深仇日夜不能忘,趙建炎聯合幾位主戰的大臣集體上書,請求與燕國再戰。
連雲山慘敗,魏國軍隊可以說是被打得嚇破了膽,想要重塑軍心非常之難。
趙建炎堅定辭去兵部尚書之位,自請帶兵征燕軍。
少年皇帝在大臣們的激烈爭吵中,排除眾議,準了。
從此之後,北燕和魏國開始持續對戰。
一年、兩年、三年……一州、兩州、三州……九州。
趙建炎親自奪回了魏國全部失地,並且打到了北燕境內,直搗燕王營帳。
失地收回,兩國終於可以坐下來和談。
燕王說,他們一直好吃好喝供著司馬鴻,雖然當初兩軍對壘,你們混不在乎司馬鴻的生死,但是既然兩國和談,從此成為友好之邦,那麼你們的皇帝,還是要還給你們。
於是,和談之後,司馬鴻跟著班師回朝的勝利之師回到了魏國京城。
故國遠去六載,歸來物是人非。
天下早已不是他的天下,而是他兒子的。
他走的時候,天下昌盛,他回來時,天下越發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