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深夜, 殿中卻亮如白晝。
數十張光屏遍布殿上,景泰朝臣將每張光屏所示的有用評論都摘錄下來,以便朱祁鈺查閱。
【評論:一提《永樂大典》我就難受!正本找不到, 不知道是不是在永陵裡,留下來的副本殘缺不全,有些被毀了,有些被搶了。據說《永樂大典》總共有一萬多冊, 是咱們老祖宗幾千年的精神文化結晶啊,可是現在已知存世的隻有八百多冊……還有好多冊都放在彆國的圖書館裡[生氣]要是《永樂大典》還在,咱們就能知道《四庫全書》到底刪改了多少東西!啊啊啊為什麼明朝人不多抄幾遍《永樂大典》?還有為什麼編完就存在宮裡,不讓民間看啊?編好的書不給人看不等於沒編嗎?!】
【回複:我以前也和樓主有一樣的疑問, 甚至還想過為啥朝廷不能在民間搞個圖書館, 供百姓自己抄閱《永樂大典》[笑哭]。咱都知道有一萬多冊, 抄一遍要耗費的人力物力太多了,據說嘉靖讓人抄的副本都不是全的。《永樂大典》在當時的政治意義比文化意義大,說得難聽點, 這就是Judy的麵子工程,編完之後讓人知道他有這個功績就行了, 沒必要給百姓看。再說《永樂大典》就是把古今圖書彙集到一起,我們這會許多古籍都遺失了,但那會的明人想看的絕大部分書都可以直接買到,他們買單獨那一本就行了,犯不著在《大典》裡找……而且也沒幾個百姓會想把《永樂大典》看完吧?總之原因還挺多的。】
朱祁鈺突然想起正統十四年文淵閣大火, 《大典》原稿全燒沒了的事。
離《大典》編成才過去幾十年, 原稿就沒了。
幾百年後,正本找不到,副本不全也很正常。
隻是……
朱祁鈺看著評論, 他們華夏的東西怎麼就放彆國的圖書館裡了?
這個彆國肯定是日本。
景泰一朝也有臣子抽到了關於日本的評論,和朱棣一樣,朱祁鈺同樣有滅日本的意思。
如果朱祁鈺知道這個彆國不止日本一個國家,估計心裡的小本本得再添上幾個國家。
可他現在不知道,所以他把所有的火力都對準了日本。
不過打日本的事被朱祁鈺排在去美洲之後,景泰君臣一致讚成把去美洲找金銀排在第一位。
視頻隻說那個哥什麼布找到美洲隻比鄭和下西洋晚了近一百年,這個“近百年”誰知道是九十多年還是六七十年?
他們這會距離永樂一朝都過了好幾十年了,動作不快點,又晚彆人一步怎麼辦?
因為視頻裡將“假如”的那一段話,景泰朝臣深刻意識到什麼叫一步慢步步慢。
相比於某些不著急的皇帝,朱祁鈺一天問幾遍關於出海的問題。
愛卿,船造得如何了?
愛卿,已經招了多少海員了?
愛卿,錢夠花嗎?不夠朕給你批。
“陛下。”臣子的聲音把正沉浸在找到美洲金銀後大展宏圖暢想中的朱祁鈺拉了回來。
朱祁鈺咳嗽一聲,抬頭溫聲回道:“何事?”
“臣請陛下命人抄錄《大典》。此舉雖耗費巨大,但《大典》遺失殘缺實乃我大明、華夏的一大損失。”
朱祁鈺是有這個打算,隻是朝廷最近要做的事太多,他擔心國庫支撐不住。
景泰朝臣最後商討出來的結果是:抄錄《大典》一事慢慢來,先把《大典》以視頻形式上傳到平台上保存,以防意外——比如文淵閣又著一次火。
上傳到平台,也就意味著景泰朝的百姓都能看見《大典的》內容。
朱祁鈺聽從於謙的建議,沒有禁止民間自行抄錄留存。
就算抄的人少,就算百姓隻抄自己想看的,這些東西流傳到後世的幾率也會更大些。
雖然有平台視頻,但萬一哪天平台消失了呢?
還是抄下來比較保險。
用視頻保存《大典》很容易,讓人一頁一頁地翻書的時候錄下視頻即可。
不過兩個月的時間,數人分工上傳了全套《大典》的視頻。
係統掃描一通,喜提PDF版《永樂大典》。
它照例傳一份回聯盟,可怎麼傳給江夏所在時空的人成了個問題。
之前收到文物,係統都是通過輸入信息,定位到這些文物的所在地。在這些文物有損壞危險或者有人盜墓的時候才會報警發送定位信息。
可這回的《永樂大典》不是實物,事情就難辦了。
“算了,直接傳吧。”
係統憑借其遠超時代的技術,繞過了一道又一道防護,把電子版《永樂大典》放到了華夏國家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等高層領導辦公室的電腦桌麵上——
擺在正中央,保證他們上班一開電腦就能看見。
-
周館長今早起來的時候聽見窗外喜鵲在叫,左眼皮從他醒來後就一直跳。
右眼跳是封建迷信,左眼跳就是有大好事要發生。
周館長心情極好地出門,驅車到了單位。
國家圖書館員看著他們館長笑著跟他們打招呼,笑著進了辦公室,幾分鐘之後,辦公室傳來一聲巨響。
幾人急急趕來,發現他們館長一屁股坐在地上,看著電腦的雙眼瞪得老大。
數秒之後,周館長的臉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紅起來,一邊起身挪動鼠標不知在電腦上點著什麼,一邊撥出電話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