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本也隻是調侃,他沒想過這世間還能出現第二個呂雉的可能,但聽呂雉這麼一說,他就愣住了。
誰說華夏幾千年裡,就隻有呂雉臨朝稱製過?
誰說韋後就一定是把呂雉當榜樣的?
她的榜樣或許是另一個離她更近的人。
那安樂公主呢?她是不是也有個榜樣?
同一個問題,唐高宗李治也在想。
他把腦子都快翻完了也想不起在大唐之前有沒有哪個朝代出過一位皇太女,不過大唐周邊的小國倒是曾出過女君主。
安樂公主總不可能是拿小國的女王當榜樣吧?
李治突然冒出一個他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的想法——萬一,華夏史上第一位皇太女就出現在他們大唐呢?
這個可能存在的皇太女出現在他李治之後,他的孫女安樂公主之前。
李治想到李隆基作為旁觀者的那場“神龍政變”,李顯擠下的或許不是自己,不是太子李弘,更不是他的任何一個兒子。
他擠下的或許是——他的女兒,大唐的公主。
幾個女兒的身影浮現在李治的腦海中。
義陽和宣城是不可能的,自蕭淑妃死後,她們就被幽禁在掖庭,若不是太子李弘為她們求情,李治甚至都快忘了這兩個女兒。[4]
那便隻有太平了。
李治擰眉:難道朕真的立了太平為皇太女?
唐朝之前,某些皇帝聽見“皇太女”三個字後,先是一驚,隨後琢磨起來他們立皇太女的可能性。
一些沒兒子的皇帝:未曾設想過的道路出現了。先不管能不能成功,朕就是琢磨琢磨。
朕累死累活搶來的皇位,真不想就這麼便宜了彆人啊……
-
【五十五歲的李顯駕崩,其幼子、年僅十六歲的李重茂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唐少帝、唐殤帝。】
【皇太後韋氏臨朝稱製,改年號為唐隆。】
【天下人都知道李重茂隻是個傀儡,所有人都在擔心韋氏會不會顛覆了李唐江山。】
【就在李顯駕崩的短短數日後,李隆基發動了人生中第一場政變。】
【《舊唐書》是這麼說他發動政變的原因的:“韋溫、宗楚客、紀處訥等謀傾宗社,以睿宗介弟之重,先謀不利。”
【韋家試圖顛覆李唐,李旦又是李顯幾個弟弟裡地位比較高的,韋家要動手的話,李旦首當其衝。】
【大孝子李隆基當然不能讓他爹身處危險,為了保護他爹,在迫不得已之下,李隆基發動了這場政變。】
【有人讓他跟李旦提前說一聲,但李隆基就是不肯告訴李旦,他說擔心他爹知道此事後會擔憂害怕。】
【啊!真是感天動地的父子情啊!】
聽聽,多孝順一好兒子?
自己搞政變不告訴爹,就怕爹擔心。
貼心,真貼心。
擁有好兒子的李旦:……這福氣我是真不想要。
他悄悄抬眼,瞄了下李顯的臉色:哥,你看到了吧?我兒針對的不是你,是你老婆。
李顯還沉浸在自己可能被老婆、女兒毒殺的悲傷中。
不會的,視頻之言本就不可儘信,況且講夏都說這隻是其中一種說法。
李顯不願相信珍愛的女兒會害自己,更不相信被貶房陵時與自己共患難的愛妻會毒殺他。[5]
這時有宮人通報稱皇後求見,李顯沒有猶豫,讓人放她近來。
韋皇後進門話都還沒說一句,李顯就開口說道:“無需多言,朕信你。”
韋皇後兩眼一紅,撲進李顯懷裡:“聖上……”
看著這帝後情深的一幕,李旦心中毫無波瀾。
-
劉徹挑眉:怕他爹擔心?這借口找得好啊!
你李隆基帶人發動政變,把你爹送上皇位,功勞這麼大,你爹都不好意思不讓你當太子。
李淵:這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如果李隆基把這事告訴了李旦,由李旦親自帶人搞政變,那最後誰當太子可就說不準了。
李三郎,小心思還挺多的。
比你太爺爺李世民強,他當初本來隻是意思意思推脫一下,到嘴的太子之位就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