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小瑞:對,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必須得深刻地認識蘇聯究竟是怎樣走向毀滅的。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是事實,但不能光歸咎於此。光惦記著總有刁民想害朕,不看看朕究竟乾了些啥,是不是已經被老百姓恨的牙癢癢了?那不用刁民出手,你自己就已經完蛋了。
嘉賓秋秋:從這個層麵上來講,我覺得後來者還是比較占便宜的。畢竟先行者連探雷器都沒有,全靠自己慢慢趟雷。一不小心踩中了,不炸的四分五裂,也要滿臉開花。跟在後麵的人有了前麵人的教訓,就能少走很多彎路。
嘉賓小航:那也未必。像東歐,同樣是在二戰之後才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但他們在蘇聯之前紅旗就變了顏色,情況更糟糕。
嘉賓小瑞:所以要堅持自己的國家特色,不能想靠抄作業,一勞永逸。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必須得自己去實踐,去摸索,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嘉賓秋秋:其實即便在學習的時候,我們也很難真正做到不踩彆人踩過的坑。包括50年代,老大哥當年吃過類似的虧,後果很嚴重。原本5年經濟計劃是很好的,這次就碰到了挫折。現在想想,感覺好心疼啊。
嘉賓小航:那時候兩邊關係已經緊張了,正常的交往活動受到了很大的限製。說到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我又有個想法。他們兩者都是從資本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所以連犯錯誤都是同步的。但我們國家之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工業極為落後,基礎十分薄弱。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逼迫我們沒辦法照搬蘇聯模式,必須給自己尋找適合的道路。就好比說打仗的時候,常規工業化國家的模式是占領大城市。我們就是農村包圍城市,逐步蠶食。相類似的情況有很多,所以到後麵我們就必須得自己找路自己走,路也就慢慢越走越寬。
嘉賓柯柯:我覺得你們對蘇聯的評價太低了。蘇聯很強大,八一軍演的時候,整個歐洲都嚇死了。據我所知,當時我們國家日子也不好過。甚至有集團軍扛4時,然後自行突圍。這48個小時內,不要指望有任何援軍。
嘉賓小瑞:沒有人否認蘇聯軍事力量的強大。雖然最後這場冷戰,贏家是美國。但單論軍事實力,美國其實應該不是巔峰時期蘇聯的對手。可一個四肢發達的人,如果腦袋犯糊塗。那麼不用彆人動手,他自己先撞牆上去了。
嘉賓小航:估計是伏特加喝多了,酒癮太重。
眾人笑。
主持人:說到伏特加的話題,我又想到了秸稈製作乙醇。小瑞同學,如果我們的調查資料沒錯的話,你應該認識提出方案並用半生時間推廣的田藍教授吧。
嘉賓小瑞:認識啊,我也管她叫田姥姥。因為田教授和陳教授跟我外公外婆是朋友,我外公當時跟他們一塊兒都在趙家溝插隊。包括三八紅旗手吳秀芳奶奶,全國勞模胡長榮爺爺,他們全是插友。
嘉賓小航:那我國最早的女宇航員趙小飛阿姨呢,也是同一批的知青嗎?
嘉賓小瑞:不是,趙小飛阿姨就是土生土長的趙家溝人,她和金融大佬趙英阿姨小時候是鄰居。
主持人:這樣說起來趙家溝人才輩出啊。
嘉賓小瑞:當然了。雖然放在全國來說,襄陽公社的名氣更大。但公社最早發達,還是從趙家溝開始的。那時候高粱殼子釀酒、玉米芯子和秸稈以及山芋粉渣製糖是田藍教授在趙家溝最先開始搞的。後來因為需求量太大,一個大隊根本沒辦法扛住訂單,所以就發展到了全公社。再往後,其他幾個公社也加入進來了,到後麵全縣都搞這個。他們縣的造酒廠都問他們買蒸餾出來的酒精,就現在也很有名的果酒,當時就是這樣起來的。
嘉賓小航:笑,向陽公社有名不是為這個啊,應該是因為電視機吧。我聽說第一台神奇的電視機就是我國著名的船艦專家陳立恒教授製造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嘉賓小瑞:不是。這個是以訛傳訛,真正的第一人是造大飛機的唐院士。當時他還處於勞改狀態,不過因為縣領導關照,向陽公社的領導也惜才,就同意將他調到公社中學當老師。
嘉賓小航:他為什麼造電視機?
嘉賓小瑞:因為孤獨啊。那時候交通各方麵都很不方便。你想獲得外界信息,要麼靠收音機要麼靠報紙。報紙不用說,公社中學的老師工資很低,沒那閒錢訂報紙。可光靠廣播的話,又相當單調。他自己就組裝了一台電視機。後來改革開放了,陳教授為了給知青點掙更多的錢,除了組裝拖拉機賣之外,就是想賣電視機。剛好他自己也會組裝電視,所以他就找了唐院士幫忙。因為他和田教授一直把“為人民服務”當成座右銘,所以他也貼在電視機上了。後來就莫名其妙,出現了神奇的外掛。
嘉賓秋秋:大佬就是大佬啊,心理素質可真強。當時他們就沒嚇到嗎?那麼多高科技。
嘉賓小瑞:沒人會嚇到啊。那個時候已經有電視大學了,縣城都有電視大學的辦學點。他們看到電視上的內容,第一反應就是收到電大的台唄。誰也沒當回事。我外公外婆說,當時大家特彆高興,覺得機會好難得。那個時候電大非常緊俏,你想進去學習,不僅需要單位推薦,還要經過考試,錄取率也很低。大家都說既然可以在家自己學,那也不糾結了。因為這個,那會兒電視機賣的特彆好。我國的彩電事業之所以在很短的幾年內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也是因為這事兒。
嘉賓秋秋:為什麼強調彩電?
嘉賓小航:那還用說呀,肯定是因為彩電看上去更清楚,才方便大家學習。
嘉賓小瑞:對,當時我國特地花錢從日本進口的彩電生產線,就是為了大規模生產彩電。那幾年錄像機和彩電真的是發展的特彆快,其他家用電器比方說洗衣機冰箱之類的,反倒是集體退避三舍。大家把有限的資源全花在電視機學習上了。
嘉賓秋秋:哦,所以小康的標準從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變成了電燈電視?我奶奶還說80年代他們就小康了,原來是這樣判斷的。
嘉賓小航:那他們是什麼時候意識到電視機非同尋常的呢?
嘉賓小瑞:我外婆很早就意識到了。她是醫生,特彆愛追根問底,察覺到不一樣之後,她就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最後他們終於肯定,他們的確造出了不一樣的電視機。
主持人:哎呀,不好意思,時間又到了。至於這神奇的電視機究竟帶來了多少驚喜,我們明晚再聊吧。各位觀眾朋友們,晚安,明晚同一時間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