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青囊書(1 / 2)

裡麵赫然是幾幅古色古香的畫作, 還有幾卷古書。

樂宛顫巍巍展開畫卷,落款的名字是一個極為熟悉的古代名畫家,曾經一幅作品拍出九位數的天價。樂宛細細打量眼前這四幅畫作, 它們是一個係列, 山水人物各有不同, 又互相聯係。畫風大氣, 肆意灑脫。隔著幾百年的歲月,樂宛也能感受到寫意風流透出紙背。

認真細想, 這位大家的傳世作品中並沒有這麼一個係列, 樂宛暗自揣測,隻怕要麼是畫作被毀了, 要麼就是流出去被私人收藏了。

樂宛小心翼翼的把畫作收起, 這四幅畫如果是真的,那說是國寶一點都不過分。

再把幾卷古書打開,這下樂宛更說不出來話了, 因為這竟然是《青囊書》和《永樂大典》!

樂宛一時之間甚至不敢伸手去翻,即使麵前這一本《青囊書》並不是什麼古本, 甚至可以說是潦草的很,封麵上的字跡還是簡體,紙張也不怎麼泛黃, 怎麼看也就二十多年的樣子。

但樂宛依舊被震的心口發麻。《青囊書》據說是神醫華佗所著,在中醫學上的地位可見一斑,但是間隔太遠,早早就失傳了,到後來連那些說是有傳承的中醫世家都找不到這本書的隻字片語。

麵前這一本,不論真假,都是能引起整個中醫行業甚至是世界醫學震動的存在。

《永樂大典》隻有三卷, 比起《青囊書》,這三卷《永樂大典》就考據很多,紙張都泛黃掉落,其中兩卷殘損的很厲害,樂宛都不敢上手翻閱。

她呆坐在書桌前,反反複複搜尋著原主的記憶。

樂建山的所作所為已經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這樣珍貴的文物,他是從哪裡弄來的?

終於,在久遠的記憶中,樂宛找到了蛛絲馬跡,在原主還小的時候,革委會曾經來過家裡,好像說是樂建山的老師牽扯到什麼事情裡了,詢問樂建山知不知道什麼內情。雖然後來不了了之,但王桂花依舊悄悄抱怨了很久,說樂建山不知道迷了什麼心竅,跟下牛棚的壞分子扯上關係。

那位老師樂建山短暫的提起過,說是無親無故,聽說他去世之後,樂建山還在家裡悄悄給他燒了紙錢。

現在把線索連起來,樂宛拚湊出了大概。

樂建山隻怕是受老師之托,把這些東西給收回自己家裡。銀元小黃魚都是小節,樂建山應該之前在家計困難的時候,拿過一些不起眼的東西出去換過錢。就好比正屋那個缺了一條腿的桌子,應該是樂建山本來不想去動,但最後還是迫於生計,折了一條桌子腿的銀元。

比起前些日子找出來的銀元金條翡翠鐲子,真正的大頭應該是眼前這幾樣書畫。

時至今日,樂宛就算不知道內情,也大概能猜的八九不離十。

畫作難得,若是被付之一炬,難免令人扼腕歎息。古書更是珍貴無比,《青囊書》的重大意義,《永樂大典》這樣的鴻篇巨製,都是珍寶。

當年,不知道樂建山的老師是從哪裡弄來了這幾樣東西,又如何費儘心思的把這些留存了下來。但想來也是十分困難,這樣的人,讓人敬佩。

還有樂建山,能把這些東西一藏就是十幾年,誰也不告訴,守著金條銀元也沒有胡花,在能力範圍內把幾個孩子都養大。現在想來當時他工作了之後就改屋頂,根本不是為了什麼改善家境,而是想把東西更好的藏起來。

隻是原本的故事裡結局到底悲涼,他一去,幾個孩子無所依靠,守不住家裡的東西,這些寶物也不知道是流落到了哪裡,又或者在書裡沒寫到的部分,被人不當回事,最終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

樂宛歎息一聲。

現在想,被選中穿過來應該是她的宿命,想要保護這些東西,有什麼比她的金手指更好用呢?

她相信,不論是樂建山的老師還是樂建山,護著這些東西的目的都不是為了錢財。自家也不指望靠這些古董來發家致富。

隻是看樣子,樂建山雖然在儘全力保護這些書畫,但藏在屋頂這些年,書畫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畫作上有的地方早就出現了一些斑駁,幾卷古籍更是殘破的不像樣子。

樂宛仔細考量了一下,自己不是專業人員,這些書畫放在自己手裡,一是可能給自家帶來禍患,二是自己根本不能保證幾年之後這些書畫的質量還能像現在這樣。若是因為保存不當而失去價值,那她可能就真的是罪人了。

樂宛將東西收起來,接下來自己要好好想想怎樣處理這些東西。

推開門,幾個弟妹都戰戰兢兢的站在門口。不用樂宛交代,都很自覺的封了口。

樂宛安慰了他們幾句,並且保證說自己一定會儘快把東西放到合適的地方去,讓他們安心。

怎麼安心?幾個孩子紛紛表示要把家裡從上到下,從頭到尾再好好的翻上一遍。

樂宛卻覺得應該是沒有了,大佬六除了屋頂上不去,彆的地方應該早就翻的差不多。再說樂建山並沒有把房子整個推倒重建,隻是整修了屋頂,所以要藏也就是屋頂和家裡各處。

但看著他們那副驚弓之鳥的樣子,樂宛就點頭同意,查一下也好,把家裡過一遍,後頭他們可能就沒有那麼緊張了。

第二天,魏大山和方敬就結束了為期一周的培訓,也基本掌握了推銷的要訣,樂宛讓他們自己選,方敬順理成章挑了縣城,魏大山就借了方敬的自行車跑公社。

各自拿了幾套常規的模板,又印了一些宣傳單,兩個人就分開各自去跑業務了。

樂宛也慢慢的把校對的活交給許小慧,脫開手來。

她不想把目光一直停留在單純的印刷上,報社和出版社才是大頭。

趁著還沒有開始,樂宛先準備把手裡的這些古書古畫給處理了。

挑了一個晴好的天氣借口跑外勤,樂宛偷摸回家,確定了屋裡屋外都沒有人,就抱起幾個匣子按了胎記。

這幾天樂宛也考慮了很多。

她想將這些東西進行捐贈,因為不論是《青囊書》還是《永樂大典》,對自己來說都沒有太大的用處,但是對於相關的行業卻是非常珍貴的寶物。而且東西隻有在專業人員手裡,才能得到妥善的安置。

做好了捐贈的準備之後,她開始了思索。

首先,她不能捐贈給公立博物館,正常的捐贈程序她根本走不下來。她沒有戶口身份,連手機都沒有,想要匿名捐贈連個快遞都寄不成。要是直接上門就說要捐,丟下東西就跑,這樣也太冒險。

私立的也不行,自己什麼都沒有,東西被人騙走了怎麼辦?

想明白這點之後,樂宛就開始考慮一個事。

按理說她往來於四十年後也有一段時間了,之前都是拿現金結賬,為了避免被人懷疑,她還老是換著城市晃蕩。依照目前的情況看,這樣的生活自己還要過上幾年。樂宛有心固定下來,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也不是個事啊。

所以這次她想借著捐贈文物的時機,給自己弄個固定的轉換地點和手機。身份證就不想了,自己怎麼也不可能弄到的。

但手機真的太重要了,有了手機,很多時候她就可以網購,要知道她每次買東西都提心吊膽的,生怕買回來的東西不是這個時候該有的。要是有了手機,自己就能在網上買一些有年代感的東西,像是布料啊玩具啊,拿出來也不會很惹人注目。

所以,把東西轉交給個人,再借由這個人上交國家,對自己來說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隻是對她來說人選需要十分注意,得是正直可信,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可以給自己打圓場,最好還是能跟大的博物館說上話的那種。

樂宛想破腦袋,終於想起來原書中的一個人。

這個人叫萬青山,在書中曾經短暫的描寫過,本來是個知青,後來成了第一批大學生。父親是考古學的教授,動蕩之前就因病去世。

他繼承了父親的遺誌也學了考古,樂宛看書的時候隻看到一半,也就是九十年代。那時候萬青山已經是一位知名的學者了,更難得的是,他把父親的收藏全部無償捐出,在九十年代造成了很大的轟動。

樂宛想,就是你了。

摸著胎記集中精神,這個傳送有個極為便捷的地方,那就是你可以轉移到指定人員相關的地點。就比如現在,樂宛想的就是萬青山所在的地方。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