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除名了,那也是血脈,祖父可是一直後悔著,外祖,您打算怎麼做?”賀明睿問道。
“送的禮,賀惜朝都沒退。”
“馬上就要封朝了,他這是想乾什麼?不退,難道直接送往太子府?”蕭銘問。
“太子不會收的。”李尚書道,“這麼多年來,若非禮尚往來,太子就是勒緊褲腰帶,看起來扣扣索索,造人詬病,也沒隨便收銀子。”
蕭銘有些不解:“大哥就是這樣,朝中六部重臣示好皆當沒看見,回京之後,連上朝都漫不經心,有來沒來,甚至都不在意我跟二哥奪權,拉攏人脈,他就不怕……”
“太子怕什麼,皇上大權在握,您跟二殿下再如何拉攏奪權,也在皇上的掌控之中。隻要恩寵在,這個位置便利於不敗之地,皇上隨時能奪了殿下的權力交由他,他當然不好結黨營私,收受好處。”李尚書道,“這樣做,很聰明。”
“那我們在忙乎什麼?大哥是父皇最中意的儲君,北境一戰,軍權在手,沒有誰能撼動的了他的位置。”蕭銘其實有些看不透蕭弘,年紀越大,兄弟之間君臣分彆,這種感覺就更甚了。
就好像他跟蕭奕的小動作都被看在眼裡,卻引起不了對方的注意,因為根本構不成威脅。
這種連對手都不是的感覺,令蕭銘很歇氣:“還不如就此罷……”
“自然是等待時機。”李尚書突然高聲道,“如今機會來了。”
“什麼?”蕭銘驚訝地看向他。
“賀惜朝怕是不再像以前那樣那般受太子器重了。”
“嶽父,這怎麼說?”
“邊貿,就算是順利推行,也得離開京城西行一段時間。這兩人向來形影不離,就是北上抗敵,太子也帶著他,可一回來,賀惜朝卻做了鴻臚寺卿,頂了謝三的位置。看著高升,實則遠離太子,卻是明降,越是順利,就越危險,放在以前,太子舍得嗎?不是豁出去性命也得護著嗎?”
李尚書此言一出,頓時兩人恍然。
蕭銘緩緩點頭道:“這樣說來,的確有幾分道理。以前,賀惜朝對大哥來說可比咱們這些親兄弟還重要,輕不得重不得,這回居然舍得單獨放出去吃風沙,的確很奇怪。”
賀明睿眼睛都亮了:“謝三在西域那麼多年探消息,與各國商談,背後又有謝家支持,本就是這次推行的不二人選。再不濟,鴻臚寺,乃至其他各部重臣來做不是更妥當?賀惜朝好好的蹲在翰林院,他湊什麼熱鬨?那人慣會裝的,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向來躲得遠遠,若不是太子的意思,他豈會站到風口浪尖去?”
蕭弘疑惑道:“可是為什麼呢,他做了什麼事惹大哥不高興?對了,說來這段時間,他的確很少去太子府,以前幾乎就住裡麵,不著家。”
“為人臣子,當記得本分二字,越了這條線,便失了為臣之道。”
李尚書這話讓蕭銘跟賀明睿頓時沉默下來。
賀明睿抬起手向蕭銘行禮:“外祖說的是,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豈能亂了尊卑?”
想想賀惜朝曾經坦然受蕭弘照顧,甚至倒茶送水地伺候,說話間毫無顧忌,到如今這個地步,也算是咎由自取。
賀明睿的嘴角揚起,露出一個諷刺的弧度:“賀惜朝的確聰明,智多近妖不為過,大皇子能走到今日,離不開他的扶持。不過,如今太子複立,深得聖寵,他還當以前是一個萬事依賴他的皇子就太狂妄了,嗬,也不能怪太子容不下他。”
“容不下不至於,敲打倒是真的。邊貿推行,便是為了收取關稅,將走私之利充盈國庫,若是此事成了,便是真正的能臣,皇上定然看在眼裡。賀惜朝除名之後,乃是孤臣,想要重新得到太子信重,隻有不斷往上爬,這便是一條捷徑。”
蕭銘問:“您覺得他行嗎?”
“行不行不知道,可困難重重,危機重重卻是真的。而且隔閡一旦產生,便不會再那麼親密無間,將來的事才有盼頭。”
“可這畢竟是嶽父的猜測。”蕭銘說。
“沒錯,所以得試一試他。”
“您打算怎麼試?”
“月嬋之母的祭日便在後日,五十是個整壽,也該好好祭奠。”
“外祖,這會不會太突然了。”
“無妨,隻是想找個理由見一見他。”說到這裡,李尚書眯起眼睛,輕輕吐出一口氣道,“無論如何走私不能禁,得讓他退讓才行。”
蕭銘道:“還得勞煩嶽父,雖說這筆錢本不應該,隻是若缺了,行事總是麻煩。”
“殿下放心,老臣自當全力而為。”
李尚書握著國庫進出,自然這不往國庫走的銀子,總得他點頭才行。
邊貿風聲一起,所有人可都看著他呢。
李家的拜帖終於送到了賀府。
賀惜朝打開信,然後丟在了一旁,剝開橘子吃。
夏荷和阿福就站在旁邊看著他,等他吃完第二個之後,再吃第三個,夏荷眼疾手快便把果盤一端。
“少爺,殿下說了,天氣寒涼,這冷東西您最多就吃兩個,不能多吃了。”阿福勸道。
賀惜朝冷哼一聲道:“既然隻能吃兩個,送那麼多過來乾什麼,存心饞我?”
“這不是明日還能吃嘛,要不跟殿下說一下,每日送兩個過來?”阿福覺得這也太過分了,但是太子應該會照做。
“嫌不夠打眼是不是?”賀惜朝不高興地瞥了一眼,“拿走,明天不吃了。”
夏荷轉身將果盤交給了小丫頭帶了下去,回來問道:“少爺,李府想要作什麼?”
“做交易唄。戶部尚書呢,最清楚這走私的線路和暴利,那些禮都是小打小鬨,這位才是正主。”賀惜朝接過帕子擦了擦手,朝那份信努努嘴,對夏荷吩咐道:“給娘送過去,問問她,想去我就陪她去。”
“是。”
李月嬋帶著信親自來了,賀惜朝一看她的模樣就知道什麼意思。
“準備些禮,明日登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