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寧並沒有在自由市場多留, 因為她沒打算繼續做栗子糕之類的小吃食。
栗子糕,是以前局限於時勢、資金以及經驗等等的情況下,做出來的權宜選擇。
現在不但改革愈發深入,且還換了楊市這個更大的市場, 原始資金也累計到一定程度,她當然不在小吃食這個累且賺錢不多的攤子上死磕。
她打算進攻服裝行業。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惜由於那場持續了接近十年的革.命,生生將國人的審美觀給拗了一個大彎。
在剛過去是七十年代, 人們最崇尚的服飾就是綠軍裝,街上屋裡, 田間地頭, 一律灰藍綠, 豔麗的顏色沒人敢穿,也沒廠子敢生產。
但審美這玩意, 真能徹底拗過去嗎?
不行的, 壓抑越久,爆發力越強勁, 從現在往後的十幾二十年, 都是服裝行業的黃金時期, 尤其開頭這幾年,幾近空白的市場,讓第一批下海者真正弄起了浪潮。
薑寧怎肯錯過。
至於為何選擇服裝, 而不是半導體收音機等更加黃金的行業, 那當然少不了人脈資源的約束了。
八十年代初期, 個體戶很能賺錢,但要是想更進一步,沒有人脈等資源支撐,是根本不可能的。
布匹之類原材料,沒門路無法大批進貨。
且現在還是國營單位的天下,私人企業還不允許注冊呢,薑寧甚至記得,這幾年連雇工都是有限製的,“七上八下”爭論沒明確前,這出頭鳥一個不小心,就得成炮灰了。
所謂“七上八下”,是國內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陣痛時期產生的一個特殊產物,社.會主.義國家,是否允許出現被視為帶有剝削意味的雇工?
雇工,這個後世看來最正常不過的舉止,在不久的將來會掀起滔天巨浪,但經濟建設勢不可擋,於是在上頭保守改革兩派的角力期間,出現了一個過渡標準,“七上八下”。
根據《資本論》,八人以下不算是雇工,算是幫手。
薑寧的上輩子,曾經聽過閨蜜的老父親遙想當年,就是賣紅聯起家那個,他說有段時期風聲特彆緊,他恰好有幾個夥伴受不了高額利潤誘惑的,隻是這幾個過界的人,卻基本成了典型填炮灰了。
老農民出身的他,一直十分謹慎,曾經被嘲笑過膽小,但事實證明,他才是正確的。
這一點,薑寧深以為然,她隻是想乘著改革浪潮,給打好經濟基礎,讓小日子更加滋潤而已,如果為了錢冒大風險,那就本末倒置了。
以安穩為頭等要務,這行動方針肯定不能變的。隻不過,若事業到了一定規模,還麵對著求大於供的市場,雇工卻不能超過七人,這還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然而想要解決,卻不是沒有法子的。
找一個國營廠子掛靠即可。
給一些好處,將自家攤子掛在有關聯的國營單位名下,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可這掛靠也不是說掛就掛,說靠就靠的,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人脈,要不你捧著錢,也沒地兒找關係去。
服裝行業的人脈,薑寧恰好有。
二哥薑紅兵的單位是林縣紡織廠,要知道這林縣紡織廠,它不是單打獨鬥的,它在楊市有一個上級單位紡織總廠。
紡織總廠在本省好些縣市都有下級單位,作為一個采購員,薑紅兵出差到處跑,外麵的人都認識很多,更甭提自己廠子這條線的。
在老家的時候,薑寧就與二哥討論過這個問題,二哥很支持她,並給了她不少人名地址,還掛過電話打了招呼,讓她到了楊市有關係可用。
天時地利人和,薑寧當然是往這方向走的。
主意早已經定下了,隻不過路要一步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眼下扯辦廠掛靠太遠了,還是實際點先找個門店,推開了攤子再說吧。
薑寧現在有點空閒,打算先逛逛鬨市區,看是否有合適的門店轉讓。
說做就做,她在自由市場觀察片刻,找了一個老大娘,詢問對方附近鬨市區。
“哎呀,小姑娘,你可算問對人了,我家在楊市住了幾輩子人,這地兒我最熟悉。”
大娘很健談,絮叨一番,手一指,“小姑娘,你從這邊過去一直走,到了河邊往左拐,沿著河堤走兩裡路上下,馬路對麵你能看見一個牌樓,上麵寫了三個字,西河坊。”
“西河坊一百多年前就有了,啥鋪子都有很熱鬨,從前咱這片的的人,買啥都愛往那邊去。”
大娘大力推薦,“現在那地兒國營鋪子不少,裁縫鋪也有一溜兒,很多人出入的,去年起吃食小攤也擺了很多,小姑娘想逛街往那地兒去,沒錯。”
“太謝謝您了,大娘。”說得那麼詳細,薑寧真的很感激。
“沒事,不就是說幾句話嘛?”大娘不以為然揮揮手。
兩人又說了幾句,就分開了,大娘繼續買菜,薑寧則直奔西河坊。
西河坊,作為一個繁華了一二百年商業坊市,它規劃頗為完善,坊間兩層青磚黛瓦老房子十分整齊,街麵平整,兩邊一水兒門臉兒房,五六條筆直的長長街道組成一個大坊市。
就算計劃經濟大行其道多年,它依舊是這一片最繁華的地方。
薑寧沿著大娘指路,遠遠就看見了古老而巍峨的牌樓,這地兒確實很繁華,國營飯店豆腐坊油坊等,各種大大小小鋪麵開門營業,還有街頭巷尾各色各樣的小攤販,吃的喝的用的,種類繁雜。
臨近過年,熙熙攘攘,人聲鼎沸。
薑寧環視一圈,目露喜色,這正是她想找的地方。
她希望,能在這地兒先租一個門臉兒房,先跨出第一步。
每個城市的商鋪都一個樣,有公家的有私人的,畢竟這些店麵很多時候是商住一體,就算鬨革.命,也不能硬把人家的房子奪了,哪裡來這麼多地方安置這些住戶?
而在以前國營經濟未有解凍跡象的年代,像榨油坊豆腐坊裁縫鋪之類的手工藝店鋪,在以前也是開的。
經營者依舊是原主人,隻不過並入公家,歸革委會管理,經營範圍雇工價格統統受公家約束,利潤公家占大頭,經營者占小頭。
這樣一直持續了很多年,直到改.革開放伊始,革委會成了人民政府,經營者的春天才來了,店鋪的主權終於回到自己手上。
出租店鋪的權利有了,而且經過革委會多年折騰,跟不上趟導致經營不善者肯定有的。
因此,薑寧才會有此打算。
她人生路不熟,逛了一圈對坊市有了大致了解後,就直接找坊市的人打聽消息。
她找了個油坊夥計,這油坊看起來有些年月,生意不錯,門口有個二十來歲的小夥子在賣油換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