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是出征了, 做兒子的日子還得照舊過。
衛無憂搬回了長平侯府,很快又恢複到從家到學堂的兩點一線生涯。
唯一叫他感到安慰的,便是劉徹招賢令尋來的奇人異士中, 竟有幾位留在他莊子上了。其中一人還是墨家的。
這叫衛無憂再看劉徹, 似乎也沒那麼麵目可憎了。
前些日子,小家夥在上林苑中消瘦了不少, 陽信長公主趕著點將人接回來, 便命食官長日日燉了補湯給養著, 連衛無憂喜歡用的炒菜和燒烤也是變著花樣供應了。
衛小四這麼吃了幾日,覺得不能小小年紀變成個球, 還得多走動走動。
畢竟生命在於運動, 活著就得折騰嘛。
於是,趕在休沐日,小不點又去了趟莊子上。
這回,他是為了瞧瞧劉徹答應“借用”的一大片農田。這地方處在上林苑西南一角,和衛無憂的莊子相連,因為地勢較高, 區域內難以取水, 這片土地擴入上林苑之後,劉徹也並沒有進行修繕或是種植什麼。
正是適合他拿來做土地試驗的地界兒。
如今,關中平原一帶雖然已經意識到冬小麥種植的適宜之處, 但礙於地域土地肥力不足,乾涸嚴重, 想要不挑土地大範圍種植冬麥,還是很難辦到的一件事。
衛無憂前些日子聽張騫提起此事,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化肥。
但是,仔細想一想, 他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化肥屬於無機肥料,先不說他的化學還沒專業到這個程度,退一步來說,就算他運氣好搞出來了,那麼化肥汙染將是一件避無可避的事情。
就像土豆不能大麵積種植,需要輪作一般,大漢如今也扛不住化肥汙染帶來的惡果。
小蘿卜丁搖搖腦袋,將目光重新聚焦在肥料上。
任何創新和變革都不能脫離時代的發展。
就比方說當下的秦漢時期,可以被當做肥料的物料已經變得相當豐富了,像蠶矢、繰蛹汁、骨汁、豆箕、河泥等都姑且列入其中,而廄肥更是在一眾肥料中獨領風騷。
廄肥就是家畜的糞便和飼料殘渣等混合之後,經過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肥料。
西漢人甚至為此造出了連廁豬圈,可見對養豬積肥的重視程度。
衛無憂覺得這設計實在不可取。
就像解放之後的連廁圈,把人廁和豬圈連接起來,之後呢,因為豬采食人的糞便出現寄生蟲,甚至出現米心豬,人誤食之後會出現絛蟲病等症狀,極大地危害到了人和豬的生命健康。
糞便堆肥重要的是微生物作用,要保留其中營養成分。
或許,沼氣池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既能保持衛生健康,也將資源利用到了最大,甚至給百姓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衛無憂將這事兒默默記在心中,決定回去就去看看沼氣池建設的視頻。
車駕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衛無憂借著刺兒的力跳下車一瞧——
嗯,果然真是相當貧瘠的土壤。
小豆丁自己不懂務農之事,索性命莊上的農戶認真查看半晌。
農戶確認:“小公子 ,這沒救了,是土地原生的條件差。咱們施再多肥料都是浪費啊,最後哪怕長出來,畝產也不會高。”
衛無憂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他雙手袖在袖筒中,望向一丘之隔的對麵隴上,那裡便是他的莊子地界。遙遙望去,那一點剛種下的冬麥都在這片荒地襯托下顯得可愛起來。
小蘿卜丁不禁有些感慨。
這些如今瞧著是荒地,其實都是未來大把的生產力啊。
他回想起剛剛溫習過的西漢地理通識視頻。那裡頭提過一嘴,說關中地帶的土壤,不適合種植小麥一般就三點原因:
一是鹽堿地;
二是土壤貧瘠;
三是乾旱地。
要解決這些問題,倒是有一個十分有用的天然再生肥料可以嘗試。
那個東西叫做栽培綠肥。
所謂栽培綠肥,便是種植某些特定的綠色植物體,用來給土壤增加有機質的方法。
人工栽培的綠肥在農閒季節種下,等到糧食播種期再輪換,來年的畝產還能夠大幅增高。
最早的栽培綠肥本應當出現在魏晉南北朝,《廣誌》中提到苕子作肥,此為冬綠肥;
而到了再晚一些,《齊民要術》中又提到了綠豆、小豆等夏綠肥。
衛無憂打算明年一開春,先在這片荒地上種了綠豆試試,看看能不能對當前土壤環境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