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學習任務和籃球訓練任務一樣簡單,將初中物理第一本書從頭到尾一個字一個字的看一遍。”林狼對著坐在書桌另一頭林楠說道。
“知識就像一棵大樹,根是基礎,在地下四麵八方延伸的根不斷的吸取土壤裡的養分提供給土地之上的樹乾,隻有這些根越穩固、越紮實,樹乾才能成長得更粗壯更高大,這樣在陽光和雨水的滋潤下,才能愈加枝繁葉茂。”
“根是看不見的,但它並非不存在,而且最為重要,對於大樹而言,很多時候根甚至比外界的陽光和雨水還要值得信賴,外界的因素是不一定的、不受控製的,但根卻是自己的,真實且無法欺騙的。”
林狼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林楠聽得十分認真。可是這跟學習有什麼關係呢?
林狼看著林楠略帶疑惑的表情,繼續說道:“你做物理題和化學題的時候,有沒有覺得一個題目的一大半知識點都很清晰很確定,但就是有一個小知識點不確定,導致對這個題目的正確解題思路和答案也不確定。”
林狼的話語,瞬間戳中了林楠的心頭,相信也戳中了很多學生的心頭,的確如此,每次考完試那些做錯的題目基本上就是當時猶豫不決的題目,可是每一次都想強行的把錯誤點記住,到了下一次卻又忘了,或者說改動一下就認不出了。
林狼接著說道:“是不是你數學考試的時候就沒有這種感覺,要麼就是題目完全不會,要麼就是粗心大意。”
林楠點了點頭。
每次他數學考試做完,總是信心滿滿的以為要考滿分,極少數的時候會碰到那種他沒有一點思路的最後一題,但更多的時候是每次結果一出來,各種粗心大意,扣個一分兩分。
林楠很喜歡數學,每一堂數學課他都聽得十分認真,再加上數學老師幽默的課堂風格,讓他更加不會走神。
可是物理課和化學課就不一樣,偶爾還是會發呆、神遊,也許那些猶豫不決的知識點就是在這個時候錯過。
至於語文和英語那就更不用說,發呆和走神是日常習慣。
林狼最後微笑著說道:“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的任務就是打基礎,打出一個無比牢固的基礎,就不懼任何難題和挑戰,現在你就開始看初二的第一本物理書吧!一個字一個字的看,有什麼不懂的自己去旁邊的電腦上查。”
說完林狼就離開書房去客廳看報紙了,留下林楠一個人開始走進知識的海洋。
翻開初二物理課本的第一頁,這一次林楠有種不一樣的感覺。
扉頁,科學之旅。
沙灘上,和煦的陽光下,一個孩子在無憂無慮的玩耍。他時而凝望大海,時而低下頭去沙灘上撿著什麼。忽然他向旁邊跑去,拾起了一塊光滑的卵石;忽然他又向另一邊跑去,撿起了一枚漂亮的貝殼......
孩子捧著五顏六色的卵石和漂亮的貝殼,向遠處的大海望去,心裡在想,這波濤洶湧的大海裡蘊藏著怎樣一個世界呢?也許海底的石子更漂亮,也許......
看到這兒,林楠不禁想到這兩天和父親多聊到的汽車發動機以及電燈泡,又何嘗不是一枚卵石或者貝殼呢?
繼續逐字的往下看去。
是呀,大海究竟是怎樣一個世界?這需要我們去發現。物理學是個知識的海洋,它更需要我們去探索。在對知識海洋的探索中,我們不正是像上麵的孩子一樣嗎?我們發現了漂亮的卵石和貝殼,並且為此而歡欣鼓舞......
頭一次,林楠發現原來看物理課本也是一件如此有趣的事情。怎麼當初好像沒有看過這麼有意思的引言呢?
接著往下看去,林楠看到了牛頓的萬有引力,看到了伽利略對擺動的研究......
看到這些300多年前的物理學家,林楠對他們感到敬佩而好奇,能出現在課本上的人物肯定都是值得尊敬的。
就像牛頓,很小的時候林楠就聽到很多人提起過,可是他到底是一個怎麼的人呢?
莫名的強烈好奇心,讓林楠打開電腦,搜索牛頓二字。
首先看到的便是一係列光輝的頭銜。
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近代物理學之父......
林楠不禁想到這麼偉大的科學家,小時候應該是個神童吧!
回想起自己還在讀一年級的時候,一次課堂上老師問到:“孩子們,你們的夢想是什麼?”
當時班上一大半的孩子都興致高高的回答:“科學家!”
到現在,林楠才明白科學家不是那麼好成為的。
滑動鼠標上的滑輪,往下翻,林楠看到牛頓的人物生平。
這才知道,少年時的牛頓並不是神童,他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製作方法的讀物,並從中受到啟發,自己動手製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木鐘、折疊式提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