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的風波, 很快就如同一股風,吹的朝野上下都感覺到了。
石采文自從回京後,為人就一直很低調,看似和她父親當時在位的風格差不多, 屬於悶聲發大財類型。
這是之前朝堂眾臣對石采文的印象, 現在他們覺得自己應該改變一下這個印象了,石采文和她父親可一點兒都不一樣。
至少她父親沒有悄無聲息的就得到了陛下的垂青, 然後成了陛下十分信任的肱股之臣。
都說雁過留痕人過留名, 怎麼石采文得了陛下如此看重,此前卻沒有任何風聲傳出來呢?
真是怎麼想都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說是之前石采文就和陛下有來往, 那也不至於在外麵一呆兩三年, 錯過了沈玉耀穩定朝廷最重要的時光啊。
真是讓人看不懂。
不過懂不懂無所謂, 重要的是從此刻開始, 他們需要記住一件事,那就是朝中已經出現了新的黨派, 以都察院禦史楊可卿為主的一派,以戶部侍郎石采文為主的一派。
意識到這一點,之前都習慣各自戰隊, 抱大腿等大佬帶飛的大臣差點兒喜極而泣,以後終於不是孤零零一個人在偌大的朝堂上打拚了!
找到誌同道合的小夥伴了啊!
沈玉耀對於朝堂上的站隊風波看的清清楚楚,這也是她默認的結果, 如果她不樂意,自然可以像之前一樣,找兩個帶頭的砍了,以儆效尤。
之所以改變執政風格,自然是因為沈玉耀發現, 人是群體生物,個人單打獨鬥在朝堂中,實在是效率有些低。
為了她推行的各項政策能儘快落實,隻能允許各種利益團體的出現,而且即便她現在禁止,小團體出現也是遲早的事情。
因為人太擅長抱團了,禁得了一時,禁不了一世。
石采文的性格是比較善於拉幫結派,不是,是團結力量的,她很快就從蜂擁而至的人裡,挑選了合適為她打工的人選。
這個本事,得益於她在外單打獨鬥幾年的經曆。
而楊可卿的性子就比較冷淡,但她原本出身名門大家,朝中原本也是出身士族的官員,天生就對她比較有好感,而她又有一雙能敏銳看穿他人的眼睛,很容易就能找出真正忠心辦事的人。
所以兩邊的班子很快就組了起來,幾乎沒有遇到太多困難,讓人一看不禁聯想到,她們是不是早就物色好了同黨人選。
猜想隻能是猜想,沒人敢直說,隻能看著這朝堂短時間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朝堂上的風,並不能越過宮牆,吹入居住在宮宇之內的太史令家中。
司馬吉自從得了陛下喜歡看《羅浮夢》的消息後,就想著過兩日休沐出宮,買兩本來看看。
沒想到第一天一早,他將此事跟孫女說了聲,孫女竟同他說,自己身邊就有一本。
司徒吉平日裡常住宮中,他隻得一子,兒子早亡後,兒媳改嫁,他留下來了唯一一個孩子,就是他的孫女司馬雲書。
隻剩下這麼一個孫女,自然是自小帶在身邊養大,好在身為太史令,在宮中生活多年,不缺吃不缺穿,孩子跟在身邊也能飽讀詩書,成為一介人才。
“雲書,陛下已經連開幾場女官試,你若是想,可以考入女子學堂,入東宮讀書。”
司馬吉看著倚在窗邊,借著月光燭光看書的少女,心中有幾分惆悵。
他期望孫女一身才華能有所施展,又不想讓孫女離開自己的身邊。
人老了之後,就格外的眷戀親人給予的溫暖,即便是曆經滄桑的老人,也無法看開人世間的真情。
但幼鳥終有長大的一日,總該對孩子放手的。
司馬雲書像是沒有聽到祖父的勸說,這樣的話,祖父近些日子總是反複的同她說起。
果然,司馬吉接著又轉變了態度,“官場昏暗,即便如今有明主,依舊是艱難險阻頗多,十分難行,雲書你性情淑雅,不喜波瀾,其實不適合入官場,實在不行,你就跟在祖父身邊,幫祖父修書鑄史,你看如何?”
“祖父的提議極好,正和雲書心意。”
司馬雲書今年十七歲,在她的孩童時期,她就在宮裡,在史書堆裡長大。
耳濡目染的是爺爺筆下記錄的一條條文字,是那些厚重,充滿力量的史書。
她確實喜歡這樣的環境,如果可以選擇,她願意一輩子都在宮裡,記錄曆史。
“好好好,以前啊,爺爺還看不見雲書的未來,現在好了,這朝堂和後宮都有不少女官,隻要雲書願意,這史官雲書也做得。”
司馬雲書是司馬吉眼中司馬家的未來,他希望司馬家能一直做一個曆史的觀測者,記錄者。
就是不知道他的小孫女何日與人成親,生下司馬家的下一代,等到那一日,他就死而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