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帝卻沒有再說什麼了,他已經昏睡了過去。
趙王一刻也不願離開永靖帝身邊,直到中書令等人將立他為儲君的聖旨拿了出來,請他往政事堂議事。
現在陛下陷入昏迷,千頭萬緒,李家與世家謀逆一事,都還未有定論。
多少事等著裁決,趙王身為儲君,自是不能置身事外。
趙王卻隻是搖頭不肯離開永靖帝身邊,好在孫長福的出現解了眾人的為難,他手中是數道誅殺謀逆李家,還有世家及其黨羽的旨意。
另有一道旨意,是關於李貴妃和後宮中,凡參與了此次謀逆案的世家宮妃,令其殉葬的旨意。
殉葬……自本朝太|祖起,早就廢除了殉葬的製度,這次陛下要求宮妃殉葬,其實就是在為趙王掃清障礙吧。
畢竟這些宮妃,尤其是李貴妃,在後宮中經營多年,勢力不可小覷,留著她們,帝王能夠安心嗎?
沒參與謀逆的大臣自是沒有意見,哪怕心裡覺得有些微不適,但麵上卻都不反對就是了。
誰叫那是謀逆大罪呢。
死多少人都是正常的。
永靖帝走得時候很安詳,臉上甚至有一絲淡淡的欣慰表情。
“朕於天下蒼生,可謂安養矣……朕不負太|祖、先帝所托,無愧於心……無負社稷,一生功過,儘予史書評說……”
“……江山社稷,宗社存焉,不可無主,詔令皇太子於柩前即皇帝位……軍國大事,不可停闕,尋常閒務,任之有司……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吾兒……承繼……”
哪怕知道他親自下令賜死了他的生母楊淑妃,覺得他是個冷酷無情,心硬如鐵的帝王,但在這一刻,趙王還是原諒了他。
他殫精竭慮,以命作賭,步步籌謀,數年隱忍克製,心力交瘁也要為大齊掃除世家。
他的母族,楊家亦是舉世聞名的大世家。
楊家又不僅僅是世族,還曾是皇族。
恐怕這才是最叫父皇忌諱的一點。
他是為了他,為了叫他無後顧之憂才叫母妃去死的,他怕因母妃,而使他受掣肘,遺留楊家為禍……
看著永靖帝麵上的那抹欣慰表情,趙王終於再次落下淚來。
但他很快便收整好心情,許多事都還等著他處置。
大齊國祚一百多年,國運強盛,天下承平。
尊先帝睿宗遺詔,喪事從簡,停靈二十一日,出殯下葬皇陵。
其後趙王登基,定年號為泰寧。
泰寧帝在位四十一年,在肱骨大臣裴清的輔佐下,大力發展農業,商業。
農業以推廣雜交水稻、紅薯、玉米等高產農作物為主,最高隻收以十稅一的繳稅。
改進農具,用水泥修路鋪橋築壩。
開放商路,增加商稅,屢次壓低農稅。使百姓豐衣足食,戶有餘糧。
打壓世家,頒布法令,限製世族人口繁衍,拆分世家宗族,各自祭祀。
甚至在達到一定人數後,令其搬遷它地。
諸舉有效壓製住了世家,激化矛盾,繼而爆發矛盾,使其分崩離析。
其中君臣合力,前期以溫吞手段,艱辛布局,花費數十年時間,終是將大世家連根拔起,小世家元氣大傷,今不如昔,敗落若斯。
總算是沒有辜負先輩期許。
其後,又開辦除應試科舉之外的學院,諸如格物學、算學、農學、醫學等等,重視人才的應用與輸出。
後期又廣開海貿,連通南北貿易,進而掌控全國。
數十年間,不僅將齊人安插進世界各地,更是為後人積攢下了無數的寶貴財富。
創盛世之太平,史稱“泰寧之治”。
史書有記:泰寧帝賢明果決,勵精求治,任賢革新,凜凜於太|祖、太宗之上矣,堪稱千古一帝。
他與裴清君臣兩相和,終得成一段佳話。
隻是裴清在泰寧帝駕崩之後,歸隱山林,再未曾出現過在人前。
如果不是他的豐功偉績遍布天下,抹殺不了,就像是他這個人從未曾存在過一般。
……
回到係統空間的清音,也是臥了個大槽,勞心勞力一輩子夠義氣了吧,老子不肯放過她,兒子還要她繼續賣命,想得美!
與泰寧帝的那些年,總算沒翻臉,這也得益於泰寧帝的直男屬性,既沒察覺出她是個女子,也沒發現她的其他異常。
或許有發現,但他到底是個有為能君,他心中江山社稷勝過一切。
他一死,她能不跑嗎,哪怕她做出那樣大的豐功偉績,仍是遭人嫉恨的,朝內外政敵無數。
要是在她死後發現她是女子……嗬嗬,結果可想而知。
想要否定她所做過的一切?可以,拿出實力來!
清音氣不順,在係統空間裡打坐了許久,方才進入下一個任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