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種田文對照組(3) 求收藏~(1 / 2)

這日杜母要回娘家, 藥鋪卻不能關門,所以杜父平常是不能陪著她一起回嶽家的。

通常是原身和杜大郎陪著,但杜大郎自打成親後, 就幾乎沒再去過外家了。

清音成了唯一要陪杜母回娘家的人。

她回憶了一下杜母娘家所在的村子, 張家村是離桐城不遠的一個小村子。

因為離城鎮不遠,家家都有人到城裡頭謀生,整體還算富裕。

原身的外公外婆都還健在,這也是杜母常要回娘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杜母一共有四個兄弟姐妹,一兄一姐一弟, 她排行第三。

張家條件並不差, 住的是磚瓦房, 還有幾十畝水田和旱田。

張外公早年時曾乾過鏢師, 後來受傷退了下來,但也攢下不少錢,回鄉後蓋了大房子,娶了媳婦, 生兒育女。

兩個兒子且不說, 靠他從前結交的門路,長女嫁給了鄰縣的一個小地主,次女也就是杜母,嫁給了鎮上有藥鋪的杜父。

兩人嫁得都不算差,至少比在村裡種地刨食強。

張外公這人還是很有兩把刷子的。

她們這次去張家, 是因為張大舅家的表哥要娶媳婦了, 本地有習俗,在娶媳婦之前必須要先定親,所以杜母才會多拿一塊布作賀禮。

這也是路上聽杜母跟她念叨的。

張表哥說的是鄰村一個獵戶的女兒,家中小有家底, 兩家說好了聘禮十兩,嫁妝據說給陪十五兩。

這個聘禮和嫁妝在村子裡來說,真心不少了。多少人家的家底子,都可能還沒有十兩呢。

就拿杜家藥鋪來說,一個月撐死能淨賺二兩銀就不錯了,這還是因為鋪麵是自家的,沒有房租,家裡住的宅子也是自家的,生活上勉強能自給自足。

不過杜家有房有鋪,卻沒有田地,吃用這些都得花錢買,有時還真不如村子裡生活便利。

隻是在外人看來,鎮上有房有鋪,肯定要比村裡強。

像是杜母,每回|回娘家就沒有空著手回的。

張家倒也不是貪圖她這些,隻是這樣,確實會讓他們覺得更有麵子。

清音對此不奇怪,世人哪有不愛麵子的,尤其是同村還有一個倪寶兒的外家在那比著。

外人不知其中艱辛,動動嘴皮子的事,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傳傳小話,過過嘴癮。

而杜母卻是較起了真,她較真,苦的隻有自家三口。

張家院子還挺大的,主屋都是青磚瓦房,隻有放雜物的,還有廚房是土坯草房,就這已經是張家村頭一份了。

張家沒有分家,兩兄弟都挺能生的,孫子孫女大大小小加一塊有十來個。

可能家裡要辦喜事了,兩個舅母迎出來時,臉上都是笑盈盈的。

“三妹/三姐回來了!”

清音按著記憶中原身的形象,扮演一個沉默寡言的表姑娘。

但見著長輩,還是得挨個叫人。

“大舅母,小舅母。”

“喲,今天青青也回來了?”

張大舅母利落的接過杜母手中的竹籃子,招呼她進去。

張小舅母像是才看到她一樣,開始招呼她。

“青青,進來吧。”

原身在外家的存在感並不強,她也無意與張家多親近。

反正關係不遠不近的處著就挺好的,各自都沒有多大負擔。

她點點頭,悶不吭聲的跟在幾人身後進去。

張小舅母撇撇嘴,沒說什麼。

張家人都在,正圍坐一起說話,清音叫過人後,自覺找了個角落坐下,聽他們說話。

“娘,那家姑娘真給陪十五兩?”杜母問張老太太。

張老太太也不瞞女兒,“陪,說好了的,老孫家有錢。”

杜母鬆了口氣,為侄兒高興。給張老太太看了她帶過來的那塊布,“這布給我大侄兒做件衣裳,跟新媳婦回門時穿。”

張老太太滿意的接過去,口中道:“好,好,一會讓你大侄兒過來好好謝謝他小姑。”

屋裡正說著話,外麵又是一陣動靜傳來,原來是張大姨帶著一兒一女來了。

“喲,三妹來這麼早?怎麼過來的?”張大姨進來看到杜母就問她。

說著,也不等杜母回話,又接著道:“在村口遇到張小梅一家了,趕著牛車過來的,帶了一車的東西!還彆說,她那閨女吃的富態,不愧是做吃食生意的。”

清音無語,要是倪寶兒知道有人說她長的富態,怕不得氣死。

不過印象中,她長的是挺圓潤的。打小就能鼓搗吃的,吃了這麼些年,也不會瘦到哪裡去,正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