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沒殺蜀王, 想了想,就決定要廢物利用一番。
既然他不是幕後之人,那就是被幕後之人給利用了, 讓他去找幕後之人報仇不是很應該的事?
她當然可以直接過去殺了仇人, 圖個痛快,但那樣太容易了,也太給對方痛快了。
憑什麼呀,他們將屠刀架到整個平陽侯府頭上的時候,可沒那般痛快。
她也覺得攪渾池子, 才能達到利益最大化。
她要那些人在臨死前無有寧日。
是的, 她心裡已經對幕後之人是誰, 有了大概的猜測。
在她理清了幾個關鍵人物間的關係後, 她推演出了大致方向,有了大方向,排除掉其中最不可能的人,剩下的就一定是凶手了。
何況他們還這般肆無忌憚的上門來暗殺, 還是接連兩次!
難得手癢啊。
海家——
太子妃海氏的娘家。
當初太子被構陷, 罪名是意圖謀反。
最開始是東宮的一位屬官出麵告發的,說東宮庫房的地底下埋著刀弩鎧甲,最後確實是被禁軍搜查挖出了數百件刀弩鎧甲,禁軍當時就奉命圍了東宮。
但皇帝不知是不是猶豫了,對東宮的處置卻遲遲沒有落下來, 所以太子意欲造反這個消息短時間內還真就未傳出朝野。
構陷太子的皇子們當然想要儘快摁死太子, 以絕後患,要不然前功儘棄的話,一旦太子翻身,就是他們的死期。
但當時又發生了一件事, 叫他們暫時都不敢輕舉妄動。
什麼事呢?
——皇帝突然病倒,皇子們入宮侍疾,被全部留在了宮中。
說是留,其實就是軟禁。
不想後來就出了太子火燒東宮,自焚而死的事。
當時皇帝病的突然,病的蹊蹺,皇子們被關的也很突然。
據蜀王所招,當時他們被關在宮中,其實根本就沒有與皇帝待在一處。
甚至他們與外麵也是聯係不上的,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可這一切,都在太子死後,恢複了正常。
皇帝病好了,皇子們又被放回了宮外。
當時宮中究竟出了何事,可能除了皇帝本人和他身邊的心腹以外,便無人知了吧。
清音從太子被皇子們構陷開始整理。
其一,太子肯定是沒有謀反的,當時太子也不過才二十來歲的年紀,雖然當了近十年的太子,但對那個位置還沒有渴望到,要通過謀反來實現的地步。
其二,太子親近文臣文仕,說難聽點,他的鐵杆都是一群文弱書生。自古以來,文人造反,三年不成。太子就算是再迂腐,也不可能不知道兵權的重要性。
彼時他因親近文臣,手中並未掌握到任何兵權。
她猜,也可能不是他不想要兵權,而是他的政策方針出現了偏差,他認為太平年代,武將應當放權休養生息,最好不要主動挑起戰爭,枉造殺孽。
試問,有著這樣一個主張的太子,勳貴武將出身的人,會對他有好感嗎?
文人的嘴是能殺人沒錯,但不是人人都那般厲害,殺人最終靠的還是手中的刀。
偉人說過,槍杆子底下出政權,這話是一點都沒錯。
太子“迂腐”,這是皇帝縱容的結果,但也正因太子如此,太子的“仁”,以及他嫡長子的身份,文人才能拿正統說事,才會願意拱衛他,擁護他。
擁護到讓皇帝感受到了威脅,他在太子一事上,不是沒有猶豫過的,但很顯然,太子的選擇最終是讓他失望了。
或許也是鬆了一口氣的吧。
他放任了事態的發展,犧牲掉了太子。
太子沒有將計就計選擇造反,也沒有選擇向皇帝妥協,太子選擇了保全那些跟隨他的人,讓他自己去死。
這些可以從太子死後,皇帝並未大肆殺戮太子屬臣可以看出。
其實皇帝這般,反倒令他自己陷入了兩難之境。
不知這些年來,他可曾後悔過?
反正以後不管誰當皇帝,對於曾經十分擁護過先太子的舊人,肯定是介懷的,那些皇子們的脾性看著可都不怎麼樣。
不可能繼續任用他們不說,可能還會狠狠打壓他們,甚至弄死他們了事。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此處暫表不提。
那麼,太子妃的娘家,海家,又在這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說起來,這海氏也是世家大族,要不然家中女兒也不可能會被選為太子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