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爹,要是碰到老虎呢,碰到老虎你能打得過嗎?”
“呃……”宋三郎,“我們去山上寺廟陪你娘親上香。”
宋景辰:???
踏春祈福是大夏朝的傳統,隻不過普通百姓不時興這個,隻認初一十五,逢年過節。且無事不求,有事才求,香火錢可不便宜。
秀娘的原則基本也是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之所以這次積極,重點不在踏春祈福,重點是和郭大有娘子等人閒聊時,她必須去過。
這對她很重要。
如今,宋三郎雇了兩個粗使婆子管著家裡灶房上的事,秀娘不用早起做飯,輕省了許多,這會兒正坐在桌案前梳妝打扮。
奩盒裡裝得全都是好東西,螺子黛、玉女桃花粉、孫記胭脂一應俱全,原來用的木梳也換成了白水牛角梳,郭大有的娘子錢氏帶著她買的,對方同各個店鋪的管事都很熟,比她自己去買便宜很多。
她自己早就想要買那傳說中的螺子黛,去好幾次,人家都說沒貨,郭大有娘子一去,好嘛,人家拿出一排讓挑。
秀娘見兒子洗漱回來,把小孩攬過來,給梳頭,邊梳邊問,“辰哥兒,娘給用水牛角梳頭舒不舒服?”
宋景辰壓根兒就沒有注意過他娘給他用什麼梳子梳頭,更覺察不出區彆來,不過秀娘這樣一問,他下意識就覺得肯定是水牛角的舒服,於是點點頭,道:“好舒服。”
秀娘就笑,衝宋三郎道:“等天氣再暖和些,還得再給剃一次頭,以後再長出來想要蓄發,就可以不再給剃光了。”
一聽說又要給自己剃小光頭,宋景辰立馬不乾了,反問道:“娘親像辰哥兒這般大的時候,沒有被剃光頭,現在還不是頭發這樣好,我不要剃光頭,娘親若是剃了,書院的學生會笑話辰哥兒。”
秀娘一時間給忘記書院裡的孩子都比自家兒子大了,大夏朝的孩童過了六歲大部分開始蓄發,剃光頭的極少了。
可辰哥兒已經剃過兩次光頭,按照習俗,剃三次再長出來的頭發才最好,就差一次,不剃總覺得少點兒啥,彆扭得慌。
宋三郎同秀娘的心理一樣,雖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剃三次長出的頭發就最好,但就差這麼一次了,總覺得若是不剃,前麵兩次就白白浪費了。
倆口子對視一眼,達成共識。
宋三郎轉移話題:“給他用紅色帶鈴鐺那根發帶紮頭發吧。”
宋景辰不樂意,“人家姑娘家才用紅色呢,我又不是姑娘,給我用紅色乾嘛,不要帶鈴鐺的,小屁孩才用鈴鐺,我不要那麼幼稚,就用銀色流蘇那根吧。”
“你還挺難伺候唄。” 秀娘抿著嘴兒笑。
宋三郎也笑。
宋景辰不好意思,非要自己給自己紮頭發,鬨哄半天,綁了個四不像,最後還得是秀娘幫他在囟門兩旁綁了兩個鵓角。
紮完頭發,秀娘又忙著給小孩找衣裳穿,踏春祈福的人多,萬一要碰上三郎的同僚家眷啥的呢,得給孩子穿得體麵些。
小孩唇紅齒白,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像一汪清洌的水,在濃密又細長的睫毛下活潑地撲閃著,秀娘本就俏麗,一番打扮,更顯風情,看著煥然一新的娘倆,宋三郎唇角含了笑意,過來牽了兒子,往外走。
秀娘又拿過銅鏡瞧了瞧,劉海還有點不大滿意,忙又拽過牛角梳又整理了兩下,這才匆匆追著爺倆出去。
用過早飯,一家人坐上馬車出了門,馬車走到胡同口,秀娘忽然想起一事來,給小崽子準備的吃食一著急忘記帶了,秀娘要下車回去取,被宋三郎攔住,“山裡寺廟外麵一條街都是賣各種吃食的攤子,餓不著他。”
儘管現在才剛開春,草木還沒有明顯返青,憋悶了一冬天的人卻早已按捺不住跑出來踏青,這個時節不叫踏春,叫做尋春,去山林裡尋找春天的蛛絲馬跡,作詩吟誦,正是文人們最愛做的事。
女子們則喜歡去廟裡祈福。
是以,去往郊外的官道上,來來往往的車馬絡繹不絕,宋景辰好奇地扒著車簾往外看,“爹,好多馬車,都是去祈福嗎?”
“嗯。”宋三郎點頭。
宋景辰:“為什麼都是有馬車的人去祈福,沒有馬車的人呢?”
秀娘隨口接道:“沒有馬車的人都忙著乾活賺錢呢,哪有閒功夫去山裡祈福,再者說了,這祈福得要給廟裡香火錢的,不是誰都舍得。”
說到這兒,秀娘轉向宋三郎道:“三郎,你說咱們捐多少香火錢合適呀?郭大有家的說靈溪山的財神最是靈驗,她們家每次都捐不少。”
宋景辰皺眉道:“捐錢多,不就說明家裡不缺錢嗎,不缺錢還要給更多錢,那豈不是很不公平?”
秀娘道:“傻小子,錢還有誰嫌多嗎?當然是越多越好呀。”
宋景辰:“那沒有錢的人怎麼辦?”
秀娘:“就像爹娘以前一樣啊,好好乾活,想辦法賺到錢。”
宋景辰撓頭。
宋三郎攬過兒子,笑道:“好了,小腦瓜想那麼多乾嘛,你不是財神爺,就不要操財神爺的心。”
宋景辰靠進宋三郎懷裡,眨巴著大眼睛道:“有福氣的小孩必須要有一個好爹,有福氣的娘子必須要有一個好夫君,爹爹就是辰哥兒和娘親的佛。”,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