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禦虜記引子寫匿名信的人(五千字章(1 / 2)

第135章 禦虜記引子寫匿名信的人(五千字章)

明代京城其實也分環。

一環是紫禁城;二環是皇城;三環是內城;四環是整個內、外城。

紫禁城是在皇城之中。皇城擁有十二座城門。每門都有旗手衛士兵把守。

弘治二年二月十一,夜。

一個身穿五品白鷳青袍的官員鬼鬼祟祟的來到了皇城東中門前。

守門百戶見他的官袍是五品,認為他可能是通政司的哪位參議或經曆。

這個時辰官員進東中門,一般隻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通政司有緊急奏折呈交皇上。

守門百戶走上前。月黑風高,他看不真清那官員的臉。守門百戶問:“是通政司的哪位大人啊?有折子要送進宮?”

官員低著頭,發出一聲蒼老的聲音:“呃!”

說完他轉身就走。

守門百戶一頭霧水。心想:這糊塗官兒。一準是到了皇城門口發現折子沒帶,回去取了。

一名總旗打著燈籠走了過來:“林爺,怎麼回事?”

百戶答:“沒事,遇上了個糊塗官兒。”

燈籠的光照亮了百戶身前的地麵。

百戶忽然發現,剛才官員站立的地麵上有一封信。

百戶撿起信來,隻見信箋上寫著“臣謹奏平叛禦虜治安事”。

旗手衛的百戶雖是武人,但不是沒有見識的老粗丘八。

他大惑不解。看上去這是一封奏疏。

可是,大明臣子給皇帝上奏疏,用的是折子紙,不可能用信封裝。

且臣子上奏疏,必須有署名。應該是“臣某某衙某某官職某某人謹奏某某事”。

這封信沒有署名,看來是一封寫給皇帝陛下的匿名信。

且說那留下匿名信的官員離開旗手衛將士的視線後,一路狂奔。一直跑出去三裡地才喘口氣。

恰巧一陣夜風吹過,吹散了烏雲。月光灑在他的臉上。這是個十八九歲的少年郎。剛才那聲蒼老的“呃”,是他故意裝的。

皇城門口撿到給皇帝的匿名信,百戶不敢怠慢,一層層上稟到了司禮監。

掌印蕭敬跟秉筆錢能商量:“這信咱們轉交皇上嘛?”

錢能道:“咱們得先打開看看。若信中是大逆不道之言,就絕不能交給皇上。”

蕭敬點頭表示同意,打開了信箋,讀了起來。

匿名信揚揚三千言,文采斐然,內容卻很幼稚。

大致內容如下:臣認為成化朝時,大明各地之所以叛亂不斷,主要是因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臣建議皇上以儒家之學教化窮苦百姓。若窮苦百姓人人克己複禮,則再也不會出現叛亂。

曆代北虜屢屢南侵。主要是因為北虜不習儒學。臣建議皇上向草原派遣儒士,教化北虜何謂仁義禮智信。

北虜若得聖人教化,必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永世與大明和平相處。

蕭敬哭笑不得:“這是哪個二傻子腐儒寫的奏疏啊!幼稚至極!”

錢能亦是笑得不行:“派幾個儒士去草原,就能讓北虜不再南下入寇?真是大笑話。”

蕭敬道:“估計寫這道奏疏的官員,自己看完都覺得可笑。不好意思署名。”

錢能問:“把它燒了嘛?”

蕭敬笑道:“不。我這就送給皇上看看。皇上天天批閱奏章到子時,十分勞累。”

“給皇上看看這封笑話一般的信,博天子一樂,也算讓皇上有個消遣。”

蕭敬拿著匿名信去了乾清宮,呈給了弘治帝。

弘治帝看後,先是大笑不止。笑了好一會兒,他問:“寫信的人是誰?”

蕭敬答:“是個五品文官。天黑,守皇城的旗手衛沒看清那人的長相。”

弘治帝突然收斂了笑容。

看行文,此人引經據典,文采斐然。看字跡,工整遒勁有力。想來一定是飽讀詩書的兩榜進士。

可是,此人腦袋裡想的東西卻幼稚不堪。

這種迂腐至極的腐儒,若在閒散衙門擔任閒職也就罷了。

若今後有機會調到地方上做個知府、知州,必將因迂腐遺害地方。

弘治帝想搞清楚這人是誰。再給吏部一個“此人永不敘用”的批語。

想到此,弘治帝吩咐:“明日早朝後,你將此信給常風。讓常風查出寫信之人是誰。”

如今弘治帝有差事,都是繞過錦衣衛的大掌櫃朱驥,直接交待給常風。

翌日清晨,常風照舊捧著笏板站在武官之末參加了早朝。

群臣一連稟奏了十幾件事情。弘治帝件件都處置得當。

常風心中感歎:三年前九死一生保太子是值得的。以前的太子,當今的皇上是一位明君!大明的老百姓有盼頭了。

就在此時,吏部左侍郎楊守陳出班:“稟皇上。早朝時辰有限。因諸臣上晌還要辦差,又不能延長時辰。”

“故臣建議,在早朝之外增設午朝。”

楊守陳性格上有點像後世的海瑞。他認為,皇帝就該學太祖、太宗當勞模。

蕭敬臉都綠了。弘治帝晚上批閱奏折到午夜。最多睡兩個半時辰。隔三差五還要跟張皇後開枝散葉。就指著用完午膳小睡一會兒補補覺呢。

楊守陳的頂頭上司王恕也覺得這個建議過分了。

王恕道:“禦門早朝是祖製。曆朝曆代何曾聽過有午朝一說?楊侍郎的建議臣不敢苟同。”

馬文升、劉吉、徐浦等人紛紛附和,表示反對楊守陳的建議。

常風心道:皇上就坡下驢,表示聽從多數人的意見,這事也就過去了。

萬萬沒想到,弘治帝竟說:“楊卿的建議,朕深以為然。早朝時辰有限,朕的許多治國方略,都來不及跟眾臣詳談。”

“朕看,就準了楊卿的奏議。在早朝外增設午朝半個時辰。”

眾臣麵麵相覷。

他們此刻對弘治帝隻有兩個字:欽佩!

曆代明君都有兩個鐵打的標準,一是勤政,二是愛民。當今皇上兩條占全了。

萬萬沒想到。楊守陳得了寸還要進尺。他竟又諫言道:“稟皇上。臣建議重開大小經筵。”

眾臣不約而同的想:楊老頭,你過分了啊!

所謂經筵,是指皇帝為講經論史設的禦前講席。此乃唐製,曆代延續。

講官以大學士或翰林學士充任。

大經筵每月三回。初二、十二、二十二進行。每回兩個時辰。

小經筵每年二至五月,八至十二月,逢單日便開。每回半個時辰。

曆朝曆代的皇帝,沒有幾個不厭惡經筵的。耗時不說,一群腐儒老頭在耳邊喋喋不休之乎者也,誰受得了?

勤勉如太祖、太宗,最多也隻開大經筵。

先皇憲宗是個喜歡躺平的皇帝。即位第一件事就是廢了經筵。

萬萬沒想到,弘治帝竟然又一口答應了下來:“此建議很好。開經筵論經讀史,有大裨益於朕。準奏!自本月起於乾清宮西暖閣開大、小經筵!”

蕭敬的臉又綠了。他心疼弘治帝心疼的要命。

他清楚,弘治帝每天要做的事已經安排的滿滿當當了。如果開大、小經筵,那就要拿出休息的時間。

後世之人可以挑弘治帝的毛病,說文官勢力是從弘治朝開始擴張,以至於在明末無法收拾的。

但所有人都得承認,弘治帝是個不折不扣的勞模。

縱觀大明十六帝,勞模隻有四位:洪武帝、永樂帝、弘治帝、崇禎帝。

王恕眼含熱淚,跪倒在地,高呼一聲:“皇上萬歲萬萬歲!”

與萬安不同。萬安喊萬歲是為了湯事兒。

王恕這聲喊卻是發自肺腑的希望龍椅上的那位勞模明君能夠萬壽無疆。

一眾臣子跟著高喊:“皇上萬歲萬萬歲。”無一例外,全都是發自真心。

早朝散後,蕭敬找到了常風:“常千戶,隨我來一趟司禮監值房,有皇差。”

常風跟著蕭敬進了值房。蕭敬將匿名信的事說給了他聽。

常風看了信後哭笑不得:“寫信的人,一定是個酸腐的老學究。”

蕭敬道:“皇上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讓你把此人找出來,打發到南京留守衙門去養老。”

常風請示:“蕭公公,這封信也是一條線索。我能否拿走?”

蕭敬點頭:“嗯,拿走吧。”

常風回到錦衣衛,先派人找來了昨夜在東中門當值的旗手衛百戶。

本來他想讓沈周按百戶的描述畫一幅小相,按相找人。

哪曾想百戶表示天太黑。根本看不清那人的臉。隻看到官服是五品。聽聲音五六十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