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命常風為欽差副使,隨劉大夏治(1 / 2)

第165章 命常風為欽差副使,隨劉大夏治河

弘治六年,二月十五,貢院。

萬物複蘇,草長鶯飛。正是國家掄才大典的好時節。

會試主考李東陽親手敲響了試畢鑼。

旁邊的貢兵扯著嗓子高喊:“學子,出龍門嘍!”

貢院的大門打開。學子們紛紛踏出了貢院大門。

常風跟隨著人群出了貢院。這是他第二次參加會試。上回名落孫山。這回三場連考九天,他感覺考的不錯。

突然間,一個人不小心撞了常風一下。

那人連忙道:“年兄,失禮了。”

常風抬頭一看,竟是王華家的公子王守仁。

常風笑道:“王公子,你還欠我六個鍋盔呢!”

王守仁驚訝:“常大人,是你?嘿,六個鍋盔你記了整整八年啊!等瓊林宴上,我敬伱六杯酒,權當還你六個鍋盔了!”

王守仁似乎對杏榜題名、金榜連登信心滿滿。

常風笑道:“那就借你吉言。咱倆都能金榜題名,當個真年兄。”

春闈放榜是在三天後。

會試結束後,李東陽便忙著跟考官們在禮部閱卷。

三日之後,常風、王守仁相約來到貢院門口,等待著放榜。

鄉試榜名曰桂榜,會試榜名曰杏榜,殿試榜名曰金榜。

其實,杏榜提名,遠比金榜題名重要的多。

會試中榜者,會被“拔貢”,成為貢士參加殿試。

而殿試是不淘汰人的。所有貢士都能成為進士。隻是名次有高低。

也就是說,讀書人隻要杏榜題名,便鐵定能從舉人晉身進士。最低得授七品。

在放杏榜之前,禮部進行了一係列複雜的儀式。

杏榜終於揭曉。本科會試,共拔貢二百九十八人。

常風從榜頭一直看到了榜尾,整整看了三遍。哪裡有他的名字?

王守仁亦出人意料的名落孫山!

說是出人意料,又並不出人意料。會試是整個大明最頂尖的讀書人之間的比拚。

打個比方,後世把全國一千三百三十六個縣(縣級市)的兩千六百多個縣高考文、理狀元集中起來,考一場。

誰敢說一定能考進前三百?

皇帝寵臣和北直隸學政公子的名落孫山,恰恰說明本科會試在李東陽的主持下格外公平。

李東陽走了過來,看到了常風和王守仁。

常風是皇上身邊的大紅人,李東陽自然認識。

李東陽跟王華在翰林院當過同僚,也識得他家公子王守仁。

李東陽寬慰二人:“會試落榜對於讀書人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你們不必難過。”

常風爽朗的說:“我這個錦衣衛屠夫參加會試,隻是湊個熱鬨罷了。不中便不中。”

嘴上雖這樣說,常風的心裡還是有一絲難過。

王守仁亦是一臉風輕雲淡:“學生才疏學淺,需再接再厲。”

李東陽跟王守仁開起了玩笑:“你這次拔不了貢,下一科一定高中狀元。你可以試試為下次科舉作個狀元賦。”

“悄悄告訴你。你的試卷,距杏榜題名隻差了一個圈。”

大明會試閱卷,不是單人閱一卷。為公平起見,考官們會集體傳閱每一名考生所作的三份卷子。

如果覺得可取,便在卷子旁畫一個圓圈。最後以圓圈的數量確定拔貢名單。

常風在一旁問:“李大人是否能透露下,我差幾個圈?”

李東陽尷尬的一笑:“差了好多好多個圈。”

常風鄉試就是榜尾。

他的才智不一定比題名的貢生差多少。但貢生們都是全職讀書應試。

常風則隻能抽出晚上的空備考。“差了好多好多個圈”並不奇怪。

常風拱手:“李大人,王小兄弟。我先回錦衣衛當差了。再會。”

王守仁回了府。

老爹王華連忙迎了上來:“中了嘛?”

王守仁微笑著回答:“沒中。”

王華怕兒子想不開,開導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