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旺開始跟徐經攀談起來:“彆看我隻是個侍郎府的看門人。跟你說,我兒子可出息呢!”
“我兒子是我們老爺的貼身仆!還識文斷字兒,天天在老爺書房裡伺候筆墨。”
徐經聽了這話,眼前一亮:“啊,貴公子如此出息啊!竟是程大人的身邊人。”
程旺自豪的捋了捋胡子:“那是自然。聽說過沒,如來佛身邊的一隻螞蟻都能成仙。”
“我們爺倆一個給老爺把守大門,一個貼身伺候。京城裡的官兒,見到我們爺倆都得給幾分薄麵。”
說到此,程旺意識到自己的牛逼吹大了。連忙往回找補:“啊,我說的是那些五品、六品的小官。”
徐經心中暗笑:五品、六品朝廷命官給你麵子?你是什麼東西?一條看門老狗而已。
不過徐經對程旺的兒子很感興趣。又或者說,他對今科會試的考題很感興趣。
徐經笑道:“我是南方鄉下的舉子。沒什麼見識。今日您能屈尊跟我攀談幾句,讓我長足了見識。多謝。”
說完徐經又掏出了一張銀票,遞給給程旺。
程旺一看麵額,竟又是一張二百兩的銀票!
他嘴上說著:“這怎麼好意思”,手卻很誠實,接過來揣進了袖中,一臉誠惶誠恐的表情。
徐經笑道:“剛才您老說的對。如來佛身邊的螞蟻都能成仙啊!”
“我也想跟著沾沾仙氣兒。您看您兒子啥時候有空。我在京城萬福樓擺下大宴,宴請您跟公子。”
萬福樓是京城最貴的酒樓。
徐經這個江南財主進京,消費原則是不吃最好的,隻吃最貴的。
程旺受寵若驚,不住的搓著手:“啊呀,徐舉人,哦不,徐老爺太客氣了。”
大明的舉人,是可以被稱呼為“老爺”的。稱呼的改變,即是態度的改變。
徐經又開始給程旺畫大餅:“我這人就好結交朋友。隻要意氣相投,贈個一兩千銀子就當進寶局多輸了幾把骰子。”
桀驁不馴的門房老頭,老京城程旺,被徐經這個土財主徹底征服了。
程旺連聲誇讚:“我兒子要能交下徐老爺這樣慷慨豪氣的朋友,那真是三生修來的福氣!”
且說唐寅那邊。
唐寅進了程敏政的書房,給他行了禮。
程敏政見唐寅不僅文章好,長得也比較寶相莊嚴,標準的官相。他更加喜歡這後輩。
程敏政是大儒,有大才學之人。跟唐寅自然有很多共同語言。
二人聊詩詞、聊八股製藝,整整聊了一個時辰。簡直就是相見恨晚。
程敏政喝了口茶,終於開始說正事:“其實會試不光看才學,也看運氣。”
“王華家的公子王守仁才名冠京華,照樣兩科未中。”
曆任會試主考收約定門生,隻收有才學但出身不怎麼高的。
王守仁他爹王華如今是翰林院學士,身份太過敏感。沒有主考官敢跟王守仁約什麼定。
唐寅不知道程敏政為何將話題扯到了運氣上麵。
程敏政終於亮明了意圖:“我打算收你做門生,如何?”
唐寅雖狂蕩不羈,但不傻,更不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他曉得什麼是約定門生。
身為舉人,他自然知道主考大人話中之意。
唐寅沉默不言。
程敏政又道:“你有如此大才,答題控下平仄,應該不難吧?再給我看看你的筆跡。”
收約定門生不等於要泄題。隻是讓門生在答題中做記號而已。
彆看卷子是糊名的。考官跟考生約定好,做個暗記很容易。譬如破題時每行第幾個字是什麼音。以平仄當暗記。
考前再看看考生的筆跡,做到萬無一失。
萬萬沒想到,唐寅竟對程敏政說:“座師。學生自詡有些學識。自信能夠在會試時脫穎而出,拔貢殿試。”
“即便沒有座師助力,學生也能杏榜提名,連登金榜。”
“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學生不敢自比千裡馬,您卻是伯樂。”
唐寅這話暗含深意。首先,他沒有稱呼程敏政為“程大人”或“程部堂”,而是直稱座師。
說明唐寅已經同意依附於程敏政,當他的乖學生。
其次,唐寅又明確拒絕了程敏政的幫助。
這話翻譯翻譯就是:老師啊,沒您幫忙,我也能成為貢士,去殿試搞個進士功名。
您就不用費心了。
不過不讓您幫忙,不等於我不依附於您。
您照樣是我的老師,親爹一般那種。
以後我做了官兒,也會念著您的好兒。您讓我往東,我絕不往西。
程敏政好心被拒,不但不怒,反而大喜過望。他是個愛才之人。何況唐寅這樣全天下都數得上號的大才子?
且,程敏政在唐寅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
咱老程年輕的時候,也像他這般自信。當初中解元、中會元、中榜眼前,我也跟父親說過,用不著托人找門子,我一樣能高中。
程敏政誇讚唐寅:“果然是當世大才,成竹在胸啊!我坐等你杏榜題名,連登金榜!”
“到那時,我在府中為你擺下酒宴,替你慶賀!”
這場拜訪,唐寅並未成為程敏政的約定門生。二人隻是相互欣賞,成了忘年交而已。
程敏政也沒有向唐寅泄題。老程雖然能力不強,但底線還是有的。
但徐經卻搭上了程敏政仆人的線兒。
距離會試隻剩下半月。考前第五日,要確定考題。
程敏政每天夜裡都在書房琢磨考題。
大明的會試,絕不是後世有些電視劇胡編的那樣,考官出個十幾個字的題目,考生寫篇文章就完事兒了。
會試要考三場九天二十二道題。
頭場三天,考書義三道,經義四道。
二場三天,考論一道,策五道,詔、誥、表、內科各一道。
末場三天,考經、史、時、務、策五道。
卷子又分為南、北兩卷。南方考生跟北方考生的部分題目是不同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頭場的書義、經義題,占“圈”的比重很大。
不管是古代科舉還是現代高考,出題原理都差不多。
有考基本功的基礎題,也有分辨個人能力的拉分題。
程敏政雖是主考,卻不是出全部二十二道題。
他隻負責經義題。
在經義題中,他故意出了一道古怪刁鑽的。類似於高考數學最難的拉分大題。
他對這道題很是滿意。是絕頂聰明的大才,還是中規中矩的中才,又或是狗屁不通的庸才,全看考生能不能做出這道題。
程敏政不知道的是,自己忙著寫考題時,身旁給他研磨的貼身仆人程忠,一直在拿眼睛的餘光瞥著紙麵。
二月初九,貢院開門,學子們帶著考試用物前來入龍門。
常風跟王守仁、張璁結伴而行,來到了龍門前。
常風望了一眼“貢院”二字,這裡是多少代讀書人的理想與追求。
三人進入了龍門。
不多時,唐寅和徐經也結伴進入龍門。
隨著禮部主事敲響開試鑼,弘治十二年會試,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