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京城走私倭貨的源頭(1 / 2)

第222章 京城走私倭貨的源頭

四季輪轉,歲歲年年。奉天門還是那個奉天門。

來上朝的人換了一茬又一茬。奉天門就靜靜的佇立在那裡。

常風像往常一樣,來到了奉天門。

馬文升步伐穩健的走到了常風身邊。

老馬這老家夥簡直是個妖孽,越活越年輕,都七十七歲了,還精神矍鑠、硬硬朗朗,一頓飯能扒三大碗米飯。

上回老馬代天巡閱十二團營。還擼胳膊挽袖子,非要跟團營二十來歲的壯漢比試摔跤。

他挑的那個對手人高馬大。對手正考慮要怎麼摔出個人情世故,讓馬老部堂贏,又不要太刻意呢。

還沒考慮好,“啪嚓”就被老馬摜摔在地上了。

馬文升依舊擔任吏部天官。大明官場規矩,尚書不能久任,特彆是吏部天官不能久任。

弘治帝卻讓老馬長期管理吏部,對他的信任可見一斑。

常風誇讚馬文升:“我要是七十七歲時,能有您這樣的身體就知足了。不,我能活到七十七歲都知足了。”

與馬文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弘治帝。

眾官來到了前廣庭聚齊。

弘治帝被蕭敬攙扶著坐上了龍椅。他臉色蠟黃,眼圈黑的嚇人。

蕭敬扯著嗓子喊了一聲:“議!”

一眾大臣開始奏事。

早朝進行了一半,弘治帝突然想起了什麼:“杭州鎮守太監呂倫上奏,最近幾年,江南土地兼並日趨嚴重。”

“小民百姓之田多歸士族豪強。朝廷田賦卻不見增加。”

“咳咳咳”

弘治帝一陣劇烈的咳嗽。蕭敬趕緊給他獻了碗茶,又幫他捋著背。

過了好久,弘治帝才止住了咳。繼續說:“朕決定了,清丈江南田畝。先從杭州府試點。”

清丈田畝會損害士紳的利益。

內閣首輔劉健出班:“稟皇上。萬萬不可!朝廷的一半財稅在江南。清丈田畝牽扯甚廣,恐使江南生亂。”

次輔李東陽附和:“皇上,根據戶部的統算數字,江南田賦這幾年一直很是穩定。朝廷沒有必要節外生枝。”

閣員謝遷出班:“臣附議!”

劉健、李東陽、謝遷都是名臣。有理政大才,這無可辯駁。

但同時,他們又是士紳集團在朝廷中最大的代言人。

沒有辦法。大明官員人數有限。大明其實不是官員代天牧民,而是大大小小的士紳代天牧民。

沒有士紳的支持,內閣的椅子他們便坐不穩。

無論是否出於本心,他們都要維護天下士紳的利益。

都說皇帝是金口玉牙,一言九鼎。在大明至少在弘治朝是不存在的。

皇帝提出了大政,三位重臣反對。要是換做太祖爺,早把重臣按抗旨的罪名撤職治罪了。

如今內閣卻將皇帝製衡的死死的。

因為內閣手中抓著兩項權力。一條是封還權,一條是票擬權。

太祖爺時期,為了防止後世之君是昏君,亂下聖旨,設計了一套以小製大的製度,名曰“封還”。

太祖爺在六部設置了七品給事中的職位,即六科廊言官。

皇帝給六部的聖旨,若給事中覺得不合理,可以將聖旨封還給皇帝。

這就好比百獸棋,象吃獅,獅吃虎.貓吃鼠。看似力量最小的鼠,卻可以吃大象。

六科廊言官雖有封還權。可他們品級低微,沒有能力反噬皇權。

到了“三楊內閣”時期,內閣強勢。竟將封還權從給事中們手裡奪了過來。

如今皇帝下的聖旨,若內閣覺得不合理,就可以封還。

此乃內閣製衡皇權的第一個殺手鐧。

第二個殺手鐧是票擬權。

本來太祖爺定的製度是:地方官、京官要辦大事,先要上奏章跟皇帝請示。

皇帝在奏章上會用朱筆禦批“準”或“不準”,並說清楚理由。

同樣是三楊內閣時期,出現了票擬製度。

官員奏章,在送給皇上批示以前,要由內閣學士“以小票墨書”,把批閱建議寫在紙上,貼在奏章裡呈給皇帝。

票擬跟朱批意見相同,才有效力。

比如說,浙江巡撫上奏,請求清丈浙江田畝。

折子到了內閣。內閣覺得此事不妥。便在小票上寫個否定的意見,或乾脆不給票擬。

奏章到了弘治帝手裡,弘治帝即便朱筆禦批“準”,發還給浙江巡撫,朱批也不作數。

浙江通省的地方官可以頂著不辦朱批之事,並不算抗旨。

票擬跟封還差不多,都是明代皇帝與文官長期博弈後的妥協。

且說奉天門前,三位內閣成員反對清丈江南田畝。

弘治帝隻得無奈的說:“好吧。此事作罷。”

常風心中唏噓:唉,試問今日之朝堂,真不知是誰說了算。

都說廠衛是皇帝豢養的惡犬。

但如果惡犬的主人是個仁慈(或軟弱)的人,從不放惡犬咬人。惡犬也沒有辦法。

楊廷和出班道:“稟皇上。福建永寧鎮撫尤天爵血戰殉國,實乃忠勇之人。”

“臣與錦衣衛指揮左同知常風,聯名請求皇上賜尤天爵之子尤敬武世襲指揮僉事銜。”

永寧血戰,悲壯至極。弘治帝卻牙根不知道這件事。

相比於龐大的帝國,永寧之戰隻是一件小事而已。

左春坊的大學士跟心腹家臣聯名的奏折,弘治帝是一定會給麵子恩準的。

弘治帝道:“把奏章給內閣票擬,再交給朕朱批吧。”

楊廷和拱手:“是,皇上。”

早朝結束。這就是如今的朝堂形勢。文官將皇權壓製的死死的。

常風下了早朝,沒有去錦衣衛,而是回了家。

從古至今,任何一個衙門也好,單位也罷,小卡拉米都要按時點卯、打卡。

大領導卻可以來去自由。

這兩年常風一般不怎麼去錦衣衛。若有大事,錢寧、王妙心、石文義那幫人,會來找常風稟報、請示。

回了家,常風看到劉笑嫣正在前院舞一柄倭刀。

在大明的封貢製度中,倭刀是倭國最重要的貢品。

常風隨口道:“這柄刀不錯啊。”

劉笑嫣誇讚:“的確是好刀,吹毛即斷。”

常風問:“哪兒弄的?”

劉笑嫣答:“左軍葉都督家的小妾送我的。你瞧瞧,削鐵如泥呢。”

常風拿過了倭刀。他發現了異常。

倭刀都是通過封貢運來大明。倭刀的刀身上,會刻上倭國某某藩敬貢。

這柄倭刀上卻未刻一字。顯然不是通過封貢來的大明。

不是封貢,那就隻能是走私過來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