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風道:“刀身上沒刻字。這是私刀啊。”
劉笑嫣坐到石桌旁,喝了口茶:“私刀有什麼稀奇的。”
“現在京城的兵刃鋪子裡,有得是倭國來的私刀。武人、富戶爭相購買,供不應求。”
大明一禁甲胄,二禁弩,三禁火器,但不禁弓弩刀槍。京中有不少兵刃鋪子,出售刀槍。
尤天爵剛死在倭寇手上。常風一聽這話來了氣:“私運進大明的倭刀犯禁。”
“那些沿海走私商人,跟倭寇攪合在一起。把倭刀走私到大明,換取大明的絲綢、瓷器、茶葉。”
“為了緝私,多少沿海衛所將士被倭寇所殺,以身殉國?”
劉笑嫣問:“你今兒是怎麼了?跟吃了銃藥似的?”
常風道:“沒怎麼。”
說來也巧,常風的妹妹,宛平郡主常恬來了前院。
常恬早就不是當年那個貪吃的小糖糖了。她時年二十三歲,頗有婦人風韻,與丈夫黃元如膠似漆。
她手裡也拿著一件倭國貨,一把精美的和扇。
常恬笑道:“嫂子,我剛得了幾把倭國來的好扇子。上麵人物畫的著實有趣。特地給你送一把來,孝敬孝敬你。”
常風嘴裡嘟囔了一句:“又是倭貨。”
他從妹妹手中拿過扇子:“哪兒弄的?皇後娘娘賞的嘛?”
常恬答:“黃元逛扇鋪時給我買的。”
常風蹙眉:“扇鋪?倭國和扇都是貢物。扇鋪裡怎麼會有?”
顯然,這把和扇也是走私而來。
他將和扇遞給劉笑嫣。直接出門去了錦衣衛。
錦衣衛還是老樣子。指揮使牟斌不怎麼管事。錢寧、石文義管北司。王妙心管南司。
常風以前的跟班張采,如今已高升了千戶。在錦衣衛中風頭正勁。
常風將眾人召集起來,下令道:“張采,交給你一件差事。”
“最近京中商鋪,似乎有不少倭國來的走私貨物。給我查清貨源。”
“看哪個膽大包天的商人敢分銷走私貨物。”
張采拱手:“得令。”
錢寧有些奇怪:“常爺,您怎麼對這種小事感興趣?”
常風反問:“你也以為這是小事?那些走私貨物上,沾著沿海衛所軍將士的血呢。”
徐胖子插話:“明白了。你還在為尤天爵的事傷心。”
常風道:“嗯。始終是一起並肩共過生死的弟兄。他殉國了,我心裡難受的很。”
“哦對了,沈周告老了。北鎮撫司的千戶缺了一員。不要遞升了,空出來。”
“等尤天爵的兒子進了京,讓他實補這個千戶缺兒。”
常風在廠衛的權勢僅次於東廠督公錢能。連指揮使牟斌都要讓他三分。
錦衣衛千戶的人選,他可以直接拍板。
錢寧心裡咯噔一下。他剛收了一位副千戶三千兩的賄賂銀子。正準備讓那副千戶補缺呢。
常爺發話,他不好提出異議。三千兩銀子得退還。
錢寧是個仗義人。辦事要收錢,辦不成會退。
常風看了一眼張采:“你怎麼還坐在這兒,趕緊出去辦差。一個月內,我要讓倭國走私貨在京城大大小小的商鋪中消失。”
張采連忙起身:“是,常爺,我這就去辦。”
實補錦衣衛的缺額,需要兵部武選司走個選任程序。
常風又吩咐:“來人,去街對麵把兵部武選司主事王守仁叫過來。就說我請他喝茶。”
王守仁踏入官場已有三年,仕途一帆風順。
之前弘治帝就有旨意,若兵部缺員,就把王守仁調到兵部。
武選司是京城四大油水司之一。另外三個是吏部文選、考功司;兵部考功司。
王守仁卻在任上清廉自守。從不靠手中權力斂財。
王守仁已經三十一歲了,更加沉穩、智慧。
他來到常風的值房,常風將事情說予了他。
緹騎人事,一向是錦衣衛內部決定。兵部隻是掛個牌子備個檔走個過場。
再說殉國忠良之後補入錦衣衛是常例。王守仁自然點頭應允。
常風跟王守仁喝茶聊天。
聊著聊著,就聊到了沿海倭患上。
常風抱怨:“洪武、永樂兩朝便有倭患。但那時的倭患不過是小打小鬨。”
“到了本朝,卻有愈演愈烈之勢。”
王守仁微微一笑:“沒辦法啊。真倭後麵站著假倭,假倭身後站著東南沿海的士紳豪族。”
“東南又是大明文氣最盛之地。士紳豪族們身後站著大批的朝廷官員。”
“要我說,倭患發端並不在沿海,而在朝堂。”
常風道:“說的好!我以前有位師傅,曾跟我說過,成化朝時朝廷打擊泉州海商。”
“就是因為海商一頭勾著倭寇,一頭勾著朝廷裡的人。先皇認為,長此以往必釀成大禍。”
王守仁道:“可惜大明的封貢製度決定了海商走私有暴利可圖。”
“商人重利。為了暴利敢乾任何事。海商走私自然屢禁不止。”
“前幾日,我遇到了一件事。”
常風問:“什麼事?”
王守仁道:“寧波衛一個毫無戰功的千戶,被浙江兵備道衙門、都司衙門一路舉薦到了武選司,要升他指揮僉事。”
“我粗略一查,發現他有海商背景。”
常風皺眉:“寧波是市舶司的所在地。寧波衛分管稽查走私。要讓他當了指揮僉事,不成了自己查自己了?”
“你怎麼辦的?”
王守仁道:“保他升官的人太多。我要是拒絕給他升官,會得罪一大批人。”
“我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官給他照升。但任職地嘛給他調換到了宣府。”
常風啞然失笑:“好一招調虎離山。不愧是你。”
王守仁雖自小飽讀聖賢書,卻絕不是腐儒。既有能力,又有手腕。
王守仁在常風這裡喝了三盅茶。他起身道:“我出來的太久了。得趕緊回兵部。”
“常爺,我爹的一個學生剛送給他一壇子二十年的杭州女兒紅。你若明後兩日晚間有空,到我府上來喝酒。”
常風當即應允:“成。明晚我去你家打秋風。”
且說張采查京中倭國私貨的源頭,查了三日。終於有了結果。
張采垂頭喪氣的來到了常風麵前。
常風看了他一眼:“怎麼,沒查清楚?”
張采道:“常爺,查清楚了。”
常風問:“查清楚了怎麼愁眉苦臉的?”
張采歎了一聲:“唉,京中各商鋪的倭國走私貨品,全部來自一家商行。”
“商行的老板,跟您是熟人。”
常風眉頭一皺:“誰?”
張采答:“張家的兩位國舅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