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一張大網
張鶴齡、張延齡兩兄弟是京城勳貴圈裡的泥石流。
二人皆已年過三十。張鶴齡又蠢又惡又狠,是個粗魯的地痞流氓。
隻不過這個地痞流氓有侯爵爵位。
張延齡看似文質彬彬,禮賢下士。其實一肚子壞水,在乾壞事兒方麵頗有天賦、心機、手腕。
屬於有文化的流氓。
這哥倆,既作兼並百姓土地、強買強賣、與民爭利、充當賣官鬻爵掮客牟利的大惡。也作踹寡婦門,挖絕戶墳的小惡。
太宗爺定下的製度,靖難勳貴居順天,開國勳貴居應天。
彆說朝中有良知的官員了。即便是那些恃功而驕,奢靡淫逸的兩京勳貴,都看不慣張家兄弟。
文官、武將、宦官,亦看不上這倆沒格調的大惡人。
連藩王都看不下去了。興王就曾上書弘治帝,委婉的提醒,皇上應對外戚略加約束。
可以說,張家兄弟犯了百姓、文官、宦官、武將、勳貴甚至宗室的眾怒。
然而,普天下卻沒人動得了這哥倆。
弘治帝即位十六年,改年號十五年,依舊隻有張皇後一個女人。未納一妃一嬪。對張皇後稱得上寵溺。
當然,這裡麵有封建皇帝踐行一夫一妻製的進步意義。
但對皇後的寵溺,導致了他對兩位國舅愛屋及烏。
我可以跟文官共治天下,可以對文官低頭。但我的底限是,你們不能動我的至親之人!
內閣三閣老跟弘治帝保持了默契。對張家兄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且說常風得知京城之內走私倭貨的源頭竟然是張家兄弟,立馬來到了張府。
常風這兩年也挺看不慣張家兄弟的,儘量跟張家保持著距離。張家寶宅能不來就不來。
不過張家兄弟跟錦陽郡主府走得很近。沒事兒就給常恬送各種新奇玩意兒。
有好吃的,好玩的,張家兄弟第一時間想著他們的糖糖妹子。
張家客廳內。
張鶴齡挖苦道:“常大哥怎麼來了?這兩年,你把我們哥倆當成了臭狗屎。極少到我們府上。”
張延齡連忙打圓場:“大哥,彆胡說。常大哥是咱們的救命恩人。心裡是向著咱們哥倆的。”
常風歎了聲:“唉。你們一個是侯爵,一個是伯爵。我不能擺出大哥的架勢教訓你們。”
“可你們總該收斂些。不要給皇後娘娘抹黑啊。”
張鶴齡道:“我們就賺點小錢,過過小日子。怎麼就給我姐抹黑了?”
張延齡連忙道:“這怎麼話說的,挺長時間沒見。見麵就吵架。”
“大哥,常大哥,你們快嘗嘗這茶吧。我托人弄來的西湖獅峰龍井貢茶。一兩茶值一兩金子呢,還有價無貨。”
常風知道,吵架是吵不出結果的。他隻得抿了口茶,說:“嗯,不愧是貢茶。”
張鶴齡氣呼呼的說:“常大哥要是覺得好,臨走的時候帶二兩走。記得分錦陽郡主府一兩。”
即便見麵不愉快,張鶴齡還是掛念著常恬。他們哥倆是真把小糖糖當親人一般對待。
常風道:“好了,茶也喝完了。打聽你們點事兒。”
張延齡道:“什麼事兒?常大哥儘管問。你救過我們的命。不管你拿不到我們當外人,我們都拿你當恩人。”
“隻要我們知道的,都會知無不言,言無不儘。”
常風問起了正題:“你們開了家商行,名曰德升昌,專門向京中的大小商鋪出售倭國走私貨品,是嘛?”
張鶴齡道:“常大哥,這話可不敢亂說。兩件倭貨擺在你麵前,你能看出哪件是走私來的,哪件是封貢來的?”
“德升昌商行是我們張家開的。但賣的都是合理合法的封貢倭貨。”
“有禮部的備檔冊子可以查嘛。”
張鶴齡沒腦子,張延齡卻做事縝密。
禮部主管封貢之事。
張延齡覺得明目張膽的分銷走私貨太過招搖。便買通了禮部的幾個主事、員外郎、郎中。給走私貨品備檔。
備了檔,走私貨便成了封貢貨。
禮部的三位堂官雖然知道屬下跟張家兄弟的勾當。但他們才懶得管,好人不踩臭狗屎。
惹急了張家兄弟,張家兄弟恐怕敢帶人砸了禮部大堂。
再說了,張家兄弟連三位閣老都不管,我們三個禮部堂官操的哪門子心。
常風眉頭緊蹙:“禮部的備檔?你們.好手段。”
張延齡道:“常大哥,乾這等買賣的,整個大明多了去了!”
“說句不好聽的話。我們賣點倭貨才能掙幾個小錢啊?”
“那些在東南把絲綢、茶葉、瓷器賣給倭人的海商,他們賺的才是真正的大錢。”
常風之前放出豪言,要在一個月內禁絕城內大小商鋪裡售賣的走私倭貨。
但來了張府一番交談,他明白,張家是不可能停止做這樁生意的。
常風換了個思路。既然不能讓德升昌商行關門歇業,就掐斷德升昌的供貨來源。
常風喝了口茶,微微一笑:“賣倭貨這麼好賺。我都想試試這門生意了。”
“你們商行裡的倭貨,是從哪兒進的?”
張鶴齡剛要開口。張延齡卻給他使了個眼色,示意他噤聲。
張延齡道:“常大哥。你要想做這樁生意,我們可以給你兩成乾股。就當是孝敬救命恩人了。”
“倭貨的來源,我們不能告訴你。做生意要守誠信。我們答應了供貨的人,不透露他的身份。”
張延齡是個人精。一眼看穿了常風的想法。
常風無奈:“我說二位國舅。你們乾這等生意,往大了說叫裡通賣國知道嘛?”
張鶴齡一聽這話,火氣“蹭”一下上來了:“要是我們裡通賣國,那大明裡通賣國的人多如牛毛!”
“實話告訴你吧。做倭國生意的人海了去了!各地方縣、府、三司、督撫衙門都有!六部也有,就連內”
常風一愣:“你是說內閣?”
張鶴齡自知失言,連忙往回找補:“我說就連內官之中,那些市舶司的公公們,也參與其中。”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三大市舶司的公公們參與了走私貿易,倒在常風的預料之中。
張延齡道:“沒錯。天下做倭國生意的人那麼多。常大哥為何隻盯著我們張家不放?”
“還是那句話。你想摻和這門生意,我們給乾股。你什麼也不用管,按月拿分紅便是。”
“你想勸我們斷了這門財路。我們絕對不會同意。”
常風道:“罷了。話我已經說到了。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說完常風起身準備離去。
張延齡卻叫住了他:“常大哥,我們哥倆拿你當恩人。不能眼巴巴看著你跳進刀山火海。”
“有句話我們要提醒你——不要跟整個朝堂為敵!”
常風眉頭一皺:“我就查個倭貨,怎麼就跟整個朝堂為敵了?”
張延齡歎了聲:“大家心照不宣。你應該知道海商們身後站著多少人,多少官。”
“每年通過跟倭國貿易賺錢的人,浩如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