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樣的朝廷,這是怎樣的一批臣子啊!
劉龍見到常風,彆說跪拜,連拱手之禮都懶得行。他背著雙手,盛氣淩人。
“臣子捐銀子給皇上修佛塔,祈求延壽,這是孝心!文官們不是天天把百善孝為先掛在嘴邊嘛?”
劉瑾皺眉:“不太可能吧。文官們反對皇上修佛塔。皇上已經同意。”
朱厚照滿臉委屈:“父皇.”
弘治帝分外失落,壓抑之下他眼冒金星,差點從龍椅上跌落下去。幸好蕭敬眼疾手快,扶住了他。
常風也在廠衛、軍中開了公益。廠衛袍澤、軍中將士亦踴躍捐銀。
常風冷笑一聲:“嗬,袒護藩王宗親就要跟你們三位閣老、六部九卿為敵。如今皇上都要讓你們三分。我這個家奴又怎敢自討沒趣?”
常風已經揣摩透了文官集團的脾性,文官集團不知不覺中,成了被常風利用的對象。
皇帝勢微,皇帝的家奴頭子自然也缺少對文官的威懾力。
這日,錦衣衛中來了幾名修廟宇、道觀、佛塔的築商。
“至於李閣老所說,藩王宗室供養靡費甚多,是朝廷大弊,我與你觀點相同。”
夭壽了!一個親賢臣、遠小人,勵精圖治,勤勉治國,開創一朝盛世的明君,在病入膏肓之時,連修建一座佛塔祈求延壽,都要被“賢臣”們反對。
“他老人家隻是想修一座佛塔而已!你們就橫加阻撓,毫無人臣孝悌!”
真是屁股決定腦袋和稱謂。謝遷入閣之前,口稱常風為“常爺”,如今卻直呼其名。
“晉係藩王中的慶成王,生了九十多位子女。朝廷光是封他的庶子們,就封出去四十三個鎮國將軍爵位。”
六部官員、科道言官紛紛出班:“臣附議!”
弘治帝開了金口:“朕打算在朝陽門外修一座延壽塔。內閣擬誥書吧。由司禮監秉筆張永、內官監太監李興提督興建事宜。”
劉健此言一出,先是李東陽、謝遷兩位閣老出班:“臣附議!”
常風所說的事,是為弘治帝修延壽塔。
“譬如慶成王一人便有妾數十位。”
常風撒謊:“有,北鎮撫司在各藩王處都是有耳目的。此事屬實。”
常風卻道:“你說錯了。文官們是反對皇上用內庫、國庫的銀子修佛塔。如果修佛塔所出銀兩,是臣子們自願捐獻的呢?”
而限妾令的幕後推手常風則深藏功與名。
僅僅十八年前,皇上還是位意氣風發的少年天子。如今卻已虛弱到像個八十老翁。
常風道:“你立即在宮中搞個公益,向內宦們募捐。我在廠衛、軍中,跟緹騎、武將們募捐。”
常風笑道:“最近我幫他們出了個主意,原本劍拔弩張的關係有所緩和。”
“眾卿家所言極是。是朕有錯。國帑、內帑一絲一毫皆是民脂民膏。朕不該擅興土木。”
“親王庶子封郡王。郡王庶子封鎮國將軍,鎮國將軍庶子封輔國將軍,輔國將軍庶子封奉國將軍,奉國將軍庶子封鎮國中尉,鎮國中尉庶子封輔國中尉,輔國中尉庶子封奉國中尉”
常風道:“查!不但要查他,還要查他三代。我倒要看看,劉首輔的高足是不是潔白無暇的蓮花。”
儲君朱厚照聽不下去了,他高聲道:“滿朝文官還有良心嘛?父皇的身子是被朝政累垮的!”
李東陽附和:“諸藩係宗室中,數晉係宗室生得多。山西巡撫前一陣子曾稟奏,晉係宗室一年供養就需糧七十七萬石。”
大明的文官,是最早的杠精。
“賢臣”們不是不通情理。他們隻是在維護自己的原則:弘治朝的朝堂是君臣共治。不能讓皇帝說了算!不管皇帝提出的事情是否合理。我們一定要杠一杠。
劉健追問:“領頭的是誰?”
半個時辰後,內閣值房。
當然,要說文官集團是漆黑一團,也有失公允。他們對付宗室,除了因烏鴉校尉造謠,也有為江山社稷著想的原因。
常風道:“去。當然要去。如果我所料不錯,我布局了一個月的那件事,今日會有個結果。”
這便是弘治十七年著名的“宗室限妾令”。
常風站到了三位閣老麵前。
“君臣”變成了“臣君”,臣在君上。弘治帝或許能在史書上留下君臣共治、從善如流的好名聲。但改變不了臣權壓過皇權的事實。
“洪武年間,有爵在身的宗室隻有五十八人。到永樂年間,宗室人口增至一百二十七人。至本朝,宗室人數竟達一萬一千八百人!”
數日之後,常風的老泰山劉秉義過壽。內閣三閣老竟然命人送來了壽禮。
劉健抿了口茶,瞥了常風一眼:“京中紛傳,宗室正在串聯,說什麼宗室要出來理政,削內閣之權。有這回事嘛?”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從弘治帝還是儲君時,常風就常伴他左右。
劉秉義勸常風:“如今內閣的權力大過皇帝。你這樣就對了。為官嘛,一定要學會韜光養晦。”
常風道:“不敢。”
短短三日,文官、武將、內宦共捐銀十萬餘兩。為弘治帝祈福的延壽塔順利開建。
劉龍道:“劉首輔命你立即去內閣值房。”
謝遷插話:“怎麼不敢?還有錦衣衛常屠夫不敢乾的事情嘛?”
當日,劉瑾便在宮中開了公益。張皇後得知,帶頭捐了三千兩體己銀子。
早朝開始。
劉健點頭:“是啊。雖說永樂朝之後,藩王勢力日益勢微。但不少藩王還是有護軍的。”
劉秉義大為驚訝,壽宴罷,他問常風:“賢婿,內閣一向與你不睦。這回我做壽,他們怎麼送了壽禮?”
內閣值房。
“不如這樣。先限製宗室襲爵的人數。”
劉健說了一席載入史書的話:“稟皇上。佛老鬼神之事,無益於世,有損於民。今寺觀相望、佛道成群、齋醮不進,賞賚無算,竭儘天下之財,疲天下之力,勢窮理極,無以複加。請收回前命,停建塔寺!”
李東陽附和:“對。大明以孝悌治天下。要說儘孝,咱們這些兩榜進士出身的官員不能落於人後。”
“臣常風請求至延壽塔工地,搬運木材、石磚。略儘身為臣子的綿薄之力。”
常風得了這個數目,立即找到了劉瑾商議。
此人是弘治十二年的探花,劉健最看重的高足。有劉健當後台,他完全不把常風放在眼裡。
“哦,銀子由內承運庫出。不用一兩國帑。”
就在此時,翰林院的庶吉士劉龍大模大樣的進了常風的值房。
李東陽道:“常同知所言極是!限製宗室妾室人數是個好法子!”
常風再次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從“宗室限妾令”和“修建延壽塔”兩件事中,常風琢磨出了一個心得。
這個心得便是:不要跟文官集團正麵衝突。要虛與委蛇,通過巧妙的手段讓文官集團這個龐然大物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