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弘治十八年,金榜題名(1 / 2)

第249章 弘治十八年,金榜題名

其實,內閣還真沒想過行廢立之事。

李東陽和謝遷有著充足到盲目的自信。太子是我倆的學生,是我倆一手調教出來的。

他當了皇帝,能不唯兩位老師之命是從?

在李、謝眼裡,朱厚照不過是個貪玩的十四歲少年。十四歲小兒,哪裡懂治國?

真到了天崩地裂、新君登基那一天。朝政還不是皇帝的老師說了算?

他們當朱厚照是個無知小兒,殊不知,朱厚照有著遠超同齡人的主見。

首輔府邸。

劉健正在跟李東陽、謝遷密議新朝內閣成員的人選。

劉瑾能夠買通劉文泰,得知弘治帝天命不久。文官集團亦在劉文泰身上花了銀子。

劉健道:“皇上大限可能在半年之內了。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新朝內閣成員,我們得早作打算。”

內閣成員,一向是皇帝欽定。文官集團這擺明了是在越俎代庖。

李東陽和謝遷對視了一眼。

李東陽道:“全憑首輔決斷。”

劉健道:“首輔嘛,還是我。次輔還是賓之(李東陽字)。於喬(謝遷字)依舊做閣員。”

“另外再召入兩位閣員。當然,閣員跟閣員是不同的。於喬久任內閣,算是首席閣員。”

謝遷試探著問:“不知首輔打算讓哪兩人入閣?”

劉健答:“吏部右侍郎王鏊算一個,左都禦史戴珊算一個。”

這兩人也都是文官集團的頭目。跟劉、李、謝關係都不錯。

李東陽道:“首輔高見。王兄、戴兄都是守成之臣。足夠勝任閣員之職。”

劉健笑了笑:“六部的人事也該動一動了。馬文升久掌吏部多年,他年齡大了,該調去南京頤養天年了。”

“兵部那邊,劉大夏也該封個柱國,調去南京做兵部尚書。”

馬文升、劉大夏這些年一直遊離在文官集團之外。內閣一直無法染指吏部、兵部。

這兩個部門一個管人事,一個管軍事。劉、李、謝隻有掌控了這兩個部,才真正稱得上權傾朝野。

三人密談了一夜。定下了新朝內閣、六部的人員名單。

舊皇帝還沒死呢,大臣們就開始謀劃越過新皇帝,安排朝廷人事。這事要是讓弘治帝知道了,一準會摔罄、龍嘯素質二連。

這日,常風來到來了東宮視察衛戍。

如今東宮衛戍是江彬掌管。江彬跟朱厚照可謂是一見如故。二人夜間甚至同臥一榻,徹夜長談。

宮中內宦甚至懷疑太子殿下有龍陽癖.自然,這些都是心裡的想法。沒有一個人敢亂嚼舌根。

常風倒覺得江彬跟太子同榻而眠是好事。

江彬像極了年輕時的他。攀上儲君是江彬平步青雲的指望。為了自己的前程,江彬會拚死保護儲君。

衛士睡到儲君榻上,要是晚上有刺客,至少能替儲君擋刀。

江彬畢恭畢敬的說:“常爺,按照您的吩咐,東宮的大漢將軍全調換成了跟隨您十年以上的老弟兄。”

“夜裡上雙哨。殿下寢宮外的值夜袍澤也增加了三倍。”

常風道:“自今日起,錢寧、石文義、王妙心、張采、尤敬武全部來東宮值守。定國公徐光祚也會暫時過來幫忙。”

江彬聽了這話驚訝萬分:常爺將錦衣衛的大人物全都調來守東宮了?

常風道:“彆管他們職級比你高多少。到了東宮,全部聽你差遣。”

江彬有些遲疑:“這他們大部分是我的上司,還是衛裡的老資格。屬下怎好”

常風一擺手:“非常時期,非常手段,非常人事。太子爺如今最信任的人是你。東宮衛戍還是交給你統管比較妥當。”

“江彬,我事先言明。若殿下有任何閃失。我會殺你和你的全家。”

常風的話雖有些重,江彬卻很理解他:“常爺放心。若殿下有閃失,不勞您動手。我會帶著家人懸梁自儘。”

常風又道:“去膳房、茶坊看看。”

明代宮中不僅有兩個禦膳房負責皇帝飲食。各宮皇子、後妃也有自己獨立的膳房和茶坊。

東宮的膳房和茶坊緊挨著。

常風道:“怎麼才有四名大漢將軍守衛?改成二十人!”

“從宮外挑來的新鮮菜蔬。譬如蘿卜。要切成四段,一段做菜給殿下食用。剩下三段,讓內宦們先嘗。”

“炒製成菜後,內宦們要再嘗兩遍。過半個時辰沒問題,再端給殿下。”

江彬皺眉:“過半個時辰?那飯食不都涼了?”

常風道:“非常時期,也隻能委屈下太子了。”

常風又帶著眾人來到了東宮的水井旁。

常風道:“江彬,水井旁怎麼不派大漢將軍專門看守?”

江彬一愣:“水井?沒必要吧。”

常風眉頭緊蹙:“怎麼沒必要?東宮共有水井六口。萬一有人在井中投毒呢?每口水井派兩人看守。四個時辰一輪值。”

常風在東宮中一通加強守衛。按照常風的命令,東宮連隻蒼蠅恐怕都飛不進來。

傍晚時分,他正要離開東宮,突然想起了一個民間傳說。

小明王當年覆舟溺水而亡,幕後指使者是誰,其實是公開的秘密。

傳說小明王死前下過一個惡毒的詛咒“朱重八子孫,與朕相同下場!”

常風叮囑江彬:“你日日常伴殿下左右。你要看著他,不要讓他在太液池、魚藻池內乘舟戲水!”

江彬有些為難:“殿下的性子要是臨時起意,我怕是攔不住。”

常風想了想也對。轉頭對張采說:“去跟司禮監的蕭公公打聲招呼。將太液池、魚藻池的禦舟全都撤掉。”

張采領命而去。

常風交待完一切,這才回了府。

鬥轉星移。皇宮青石板上的寒霜變成了厚厚的積雪。積雪融化的時候,春風漸起。

弘治十八年的春天如約而至。

弘治帝的身體每況愈下。今天開春,他破天荒的連續缺席了六天的早朝和午朝。

常風從內宮得到消息,皇上已經病得下不來榻了。

皇帝病重,太子代天臨朝理政。

這麼說吧,朱厚照在禦門早朝時,就跟個老實巴交的小媳婦兒似的。

兩位老師和文官們說啥是啥。不管他們提出什麼建議,朱厚照都會了來一句“某卿高見,照準”。

前朝有萬歲閣老,本朝有照準太子。

看上去太子沒有任何主見。將文官們的意見當成金科玉律,被文官門控製在股掌之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