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今日就借常破奴的寶衙過一夜。明日一早返京。”
常風正要開口反對。正德帝打斷他:“不用怕,朕不跑!”
正德帝嘴上說不跑,常風卻捏了一把汗。正德帝是他看著長大的.皇上的尿性,他比誰都清楚。
常破奴騰出了自己在縣衙中的臥房給正德帝居住。
進了臥房,正德帝先讓李東陽下去休息。
隨後他問了一個之前在粥鋪問過施粥老頭兒的問題:“此地可有美婦人乎?”
常破奴聽了這話,心裡咯噔一下:朱厚照你啥意思?縣衙裡就我老婆一個美婦人!難不成你要跟我當連襟啊!
正德帝怕常破奴誤會,連忙補了一句:“聽說你們這裡有個胭脂巷。”
皇帝跟臣子要妓嫖,要的還是婦人妓。正德帝也算開皇帝風流史之先河。
常破奴嚴詞拒絕:“城中確有胭脂巷,青樓頗多。但臣不敢.”
常破奴話還沒說完,常風打斷了他:“啊,破奴你還不速帶衙中官婆,去胭脂巷為皇上挑選陪侍之人?”
說完常風把常破奴強拉出了臥房。
常破奴小聲道:“爹,你這不是逢君之惡嘛?雖說官媒月月給胭脂巷的姑娘驗身查病,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常風卻道:“破奴你糊塗啊。以皇上那野驢性子,萬一半夜又跑了呢?得找個女人拴住他。”
“你帶個官婆去青樓,挑個尚未賣紅花的閨女身。記住,來之前一定要用麝香。陪侍皇上之後,亦要用麝香。”
麝香是古代青樓女子用來避免懷孕的法寶。
常破奴苦惱:“可皇上要的是婦人。送個閨女身進去,皇上會不悅。”
常風道:“蠢啊。你讓官媒挑人的時候帶個圓滑些的木棍去。選好姑娘後讓官婆給她落紅花。落了紅花不就成了婦人了?”
常破奴倒吸一口涼氣:“爹,你好手段啊!”
常風道:“橫豎選的姑娘今夜都是要陪皇上的。先給她落紅花不算缺德。快去吧。”
常破奴開了句玩笑:“用不用給您老也找個?”
常風罵了一句:“滾!”
半個時辰後,常破奴將一個又溝溝又丟丟,剛成婦人身不及兩刻時辰的女子送進了正德帝的臥房。
常風還是怕出岔子。乾脆在房門前侍立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正德帝滿麵紅光,心滿意足的出了臥房,吩咐常風:“走,回京去!”
常風都四十六歲的人了,在門口站了大半夜,兩個眼圈都黑了:“是,臣這就備駕。”
這是正德帝第一次拋開朝武、宮廷衛士的夜奔。但絕不是最後一次。
萬幸正德帝夜奔到了大興縣,遇上了常破奴。不然常風、李東陽他們還要提心吊膽好幾天。
過了半個月,常破奴到任後,派人來給正德帝送了一樣貢物——河間特產,驢肉火燒。
正德帝龍顏大悅,跟江彬誇讚,還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常破奴想著他。
此次正德帝夜奔,李東陽等人驚出了一身冷汗。獲益最大的是常家。常破奴連升三級不說,常風嫡孫常青雲入學大本堂。得以接受整個帝國最優質的教育。
常青雲平日在大本堂用午飯,動不動就被張太後或夏皇後叫去賜膳。
正如常風預料的那樣,常青雲成為了繼常恬、常破奴後,第三代的宮廷外姓團寵。
常府。
李東陽跟常風對坐喝茶。
李東陽笑道:“青雲這一生有了保障。且不說日後會不會得寵為官。皇上昨日吃了破奴貢上來的河間吃食,下旨命剛到吏部就任的王守仁做青雲的啟蒙師。還有一堆翰林院的大儒教一同教他。”
“有這麼多好先生,還怕教不出知書達理、學富五車的好學生?”
常風卻道:“青雲這孩子是個有福之人啊.唉,皇上以後要是隔三差五的搞什麼微服出巡.著實會讓咱們頭疼。”
李東陽道:“江彬那人看似是你的人。實則一肚子自己的小九九。皇上偷跑出宮,他根本不會提前透給咱們信兒。的確讓人頭疼的很呐。”
常風點點頭:“的確,隻是看似而已。如果說自己人,也隻有敬武、巴沙算得上自己人。”
李東陽道:“我有一策。為防皇上下次微服出巡不是往南,而是往北。應讓宮廷畫師多謄畫一些皇上的相。分發給北邊各隘口的守將。”
“若皇上要經各隘口去草原,讓守將攔住他。”
常風道:“成啊。武將有拜軍神的習俗。不少武將家中都掛有中山王、開平王相。”
“咱們給武將發皇上的相不算越禮。皇上英明神武,軍事能力不遜於中山王、開平王。實乃大明戰神。武將爭相設相而拜豈不是很合理?”
“這話傳到皇上耳朵裡,皇上隻會歡喜。”
李東陽又道:“昨日我去找了楊廷和,跟他深談了一番輔君治國的方略。楊廷和是治世能臣。”
“我在離開他家前,跟他挑明,明年我會致仕,向皇上推薦他接任首輔。”
常風道:“楊廷和是賢臣,有能力當好首輔。但親家當真要致仕?”
李東陽點頭:“幾十年的宦海沉浮,我太累了。如今奸宦已除,閹黨一掃而空。”
“楊廷和、楊一清那樣的賢臣、王守仁那樣的好官陸續掌權的掌權、起複的起複。我也該急流勇退,歸隱田園了。”
“唉。即便歸隱田園,我依舊要挨罵!誰讓劉瑾當權時,我隱忍數年而不發呢。”
常風道:“皇上賜了我三萬畝地。我比誰都清楚,親家公你為官數十年兩袖清風,家無餘財。”
“不如我轉贈一萬畝給你用於養老。就算皇上知道了也不會說什麼。”
李東陽卻道:“不必!放心,我雖家無餘財,但有養活一家人的手藝。書畫便是我的手藝。”
“實在不成,以賣字畫為生。斷乎餓不死。”
正德六年的春天,一切都向著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發展。
皇帝雖放蕩不羈不靠譜。但他隻醉心於軍事,將政事交給了一群賢臣、賢宦。
李東陽、楊廷和、楊一清等人與張永、魏彬合作愉快,推行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德政。
九邊因常風誇大劉瑾家財的計策,亦得到了短暫的平靜。外部安定。
商品經濟在江南、江北蓬勃發展,整個大明帝國穩中向好,前景燦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