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2 / 2)

魚娘把桌子上的茶杯放平整,每個杯子裡都倒滿水,端過來的一碗水正好用完。

李叔河拿起來一杯水,一口氣喝完,稱讚道:“這水還真解渴。”

李伯山也端起一杯水喝了一口,點點頭,“果然如此,還是家裡的水解渴。”

李大成內心正在不斷思量,盤算著到底是離開下河鎮還是留下來,看到魚娘,他想到了小孫女的聰慧,起意隨口問了一句,“魚娘,如果離開下河鎮你願不願意?”

魚娘沒想到李大成會問她這個問題,她心裡開始思考,既然問這個問題,說明李大成心裡已經有了離開的念頭。

她不知道她的回答會對最後的結果有什麼影響,但是一想到留在下河鎮,她的心裡就會不安,而每次她的不安最終都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魚娘斟酌著說道:“爺爺,我也不知道,我和二牛去鎮上的河溝子玩,看到外麵的災民越來越多了,野草都快被挖光了,如果留在下河鎮,我們會不會也像外麵的那些災民一樣要挖野菜吃?”

魚娘走後,李大成背著手在醫館裡緩慢踱步,他知道這次又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到底是留在下河鎮還是離開。

他背手站在醫館裡,四周環顧,裝滿藥材的藥鬥,平整厚重的老櫃台,這裡的一切都凝聚著他的心血。

要是放棄,還真是讓人舍不得。

不過——

“伯山,我看,咱們還是走吧。”

李伯山沒料到會是這麼個答案,“爹,這裡可是咱們的家啊。”

李大成笑道:“我本是個父母不詳的孤兒,早年在醫館給人跑腿,後來逃難來了下河鎮,娶了你娘,生了你們兄弟幾個,這才算在下河鎮上紮根。

說起來,下河鎮也不是我們的祖地。往哪去不是活,樹挪死,人挪活。既然下河鎮要亂,還是早點走為妙。”

李仲海就冷靜多了,他已經在思考離開下河鎮往哪走了。

“爹,我看咱們要走還是要往南走,南方下雨多,而且我聽說南方已經建立了新朝廷,南方的皇帝起義前是朝廷鎮北的大將軍,被調到南方後就反了。

這位大將軍我以前曾聽人說起過,驍勇善戰且善用人,我想跑到他的地盤討生活,怎麼著都比咱們頭上這位皇帝要好過。”

李大成點點頭,“就像魚娘說的,如果留在下河鎮,糧食被搶,地裡沒收成,還有官兵時不時抓人,什麼安穩日子都過不上,指不定哪天就要去挖野菜討生活。”

李大成拍拍李伯山的肩膀,“伯山,往好處想,這大燕朝已經亂的差不多了,咱們要是不跑,難道還要和它共存亡嗎?

而且,既然幾十年前我一窮二白能掙下這一份家業,現在我們家有你們兄弟三人,難道還能比不上當初?”

李伯山終於被說服了,開始思考如果要走,家裡的一切該如何安排。

“先告訴大舅二舅一聲,看看他們願不願意和我們一起走,還有大牛和大丫的外祖家也都要知會一聲,咱們家就這麼多親戚,怎麼著都要說一下。”

李大成道:“是這個理,你舅舅那裡我親自去說,剩下的就由你們夫妻商量著辦。記住,一定要儘快,咱們不知道剩下的官兵什麼時候到,一定要在他們趕來之前走。”

當聽到爺爺決定全家往南逃難的決定時,魚娘鬆了口氣,這一天終於來了。但令她感到意外的是,劉大舅和劉二舅也決定跟著李家一起往南走。

後來陳氏不小心說漏了嘴,魚娘才知道,劉二舅在販豬回來的路上,被土匪綁架了,土匪贖金三百兩銀子,不給足銀子就把人砍了,最後劉大舅和劉二舅把家裡的地都賣了才湊夠錢把人救出來。

賣了地,人就像沒根了一樣,沒有一點兒念想了,所以劉大舅和劉二舅決定跟著李家一起往南方逃難。

在下河鎮最後的日子裡,李家和劉家一起去縣裡麵,把李伯山買的糧食偷偷拉了回來,又趁機在縣裡麵買了不少糧食。

之所以去這麼多人拉糧食,是因為平寧縣的災民更多了,搶糧殺人的事到處都有發生。

劉家和李家把糧食運回來,連夜用磨打成麵粉,做成了乾硬的大餅,這樣路上才好儲存。而魚娘偷偷在和麵時,趁人不注意加入了不少月光水。

李大成把家裡的地也賣了,雖然他知道這個時候田地正是最廉價的時候。

這些地總共賣了一百五十兩銀子,若是按照正常價,能賣出翻倍的價格。

再加上這些年來家裡存的錢,現在他手裡麵一共有四百兩銀子,有了銀子,在逃難路上,也能多一份保障。

兩家人熱火朝天一刻不停地忙碌著,李家有小孩子,劉家也有小孩子,兩家商量著,很小的孩子和糧食行李一起坐在驢車上,大一點的孩子跟著父母走。

其中糧食必須要加以掩蓋,所以驢車上鋪滿了厚厚的麥秸杆,乾糧被藏在麥秸杆下麵。

因為越往南走天氣越暖和,所以厚重的棉衣和棉被也全賣掉,隻留下薄一點的衣服,一切以輕便為主。

李家有三個壯勞力,劉家人口更多,加上劉大舅和劉二舅,足足有八個壯勞力,兩家結伴一起走,男的拿著鐮刀和菜刀,女的拿著木棍,即使遇到劫道的,隻要人數沒他們多,也就沒什麼可怕的。

等到一切都收拾妥當,兩家人趁著月色在鎮子門口趕著驢車彙合。

劉大舅和劉二舅在鎮子門口跪下,磕了三個頭,人離鄉賤,這一走,再回來就遙遙無期了。

作者有話要說:古代的一裡差不多是0.5公裡,行軍的速度大概是十四裡,這樣的話,二三百裡差不多走十幾天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