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泉盛了一些米飯到鍋裡,道:“嬸子,今天中午我們彆煮飯了,就吃這鴨血糯。”
把剩下的米飯倒在一個大簸箕裡,葉泉將米飯打散,晾至28c以下裝入缸中,將空間泉水、培養曲和酒母調勻,然後倒入缸內與蒸好的米飯攪拌均勻,蓋好蓋,溫度控製在23~26c,夏季可以直接放置在室溫下,但外界現在是初冬,天氣已經很涼了,葉泉便將其放在了空間裡,空間不僅靈氣濃度高,溫度也正好保持在24度左右。
等葉泉忙完的時候,徐鳳珍把午飯也做好了,叫葉泉過去一起吃飯。
葉明誠對鴨血糯的口味大加讚賞,飯量比平日多吃了一碗,不由問道:“這種米,我們這能不能種?”
就連叔公葉光祖也感興趣地道:“這飯味道是好,我活了六十多歲,還是頭一次吃到這麼好吃的米飯。”
葉泉笑道:“這種稻米對環境要求很嚴,沒試過我也不知道,不過,我們的農業公司正在研究兩種稻米新品種,明年會在桃源村進行試種,如果成功的話,我們農業公司就要出大名了。”
葉泉說的兩種稻米新品種,指的是旱稻和再生稻。
旱稻在許多地方都有種植,許多國家和機構也都在研究高產旱稻,比起水稻來,旱稻具有耐旱耐瘠、抗逆性強、節水節能、減少汙染、省工和水陸兩棲等優點,對土壤水分的需求比較低,在旱地、坡地和乾旱地區都能種植,但產量始終要比水稻差上三四百斤,而且口感上也比不上水稻。
今年西南地區長達半年多的埋單沒有降雨,大麵積的乾旱災情,牽動了許多人的心,許多地方連江河湖泊都乾涸見底,而吃水用水問題成了當地人民每天最大的難題,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找水擔水,水稻種植更是成了泡影。
西南地區的缺水問題僅僅是一個縮影,新華國的東北、西北等地區缺水現象也很嚴重,水資源的日漸匱乏是一個全國性、全球性的大難題,在這種形勢下,旱稻種植顯得越發的重要。
葉泉已經兌換了三級文明的一種旱稻種子,開始在空間裡進行稻種培育,這種旱稻的平均畝產量超過了700公斤,最高產量更是達到了1000公斤,而且口感和品質完全比得上優質水稻。
至於再生稻也是水稻的一類品種,在國內已經有著悠久的種植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其特點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後,大約隻割下稻株上麵三分之二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三分之一的植株和根係,施肥和培育,讓其在長出一季稻子。
第一季水稻成熟的時候會有一些腋芽,收割之後它們得到保留,在原有的根係的基礎上,這批腋芽能再次生長、抽穗,大約兩個月後它們就能再次成熟。
通常第二季稻穀的顆粒要比第一季小一些,但是稻穗數要比一季的多,因此產量也不少。一般來說,頭季平均畝產量在600公斤左右,再生季平均畝產量則在300公斤左右。
也是因為產量不高和適應性不強這兩種原因,使得再生稻沒有得到推廣,隻能在少數地區進行種植。
而葉泉兌換的再生稻種子,頭季的平均畝產量高達1000公斤,在第二季發芽時,如果配合施用適量的生物活性液,畝產量也能超過700公斤,比現在最高產的再生稻品種還要高,更重要的是,其適應性更廣,不再局限於某一地區,隻要能種植普通的水稻品種,就能種植這種再生稻。
這樣的產量完全比得上一些高產雜交水稻了,更能省去第二季耕田、播種和插秧等耗時耗力的工序,絕對是農民朋友的福音,也是水稻種植曆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這兩種水稻新品種,將作為桃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將來的拳頭產品,不過,這其中牽扯到的東西太多,葉泉並不急於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