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複活滅絕動物(2 / 2)

與其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挽回“逝者”,還不如更多地關注和保護“生者”,如果人類無法給予動物良好的生存環境,複活動物的最終歸宿豈非再次絕跡?

還有人提出,根據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物種滅絕是自然現象;人為乾涉生物界的自然淘汰,違背了自然規律。

這一點,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編劇已經通過災難性場景的描寫,表達出了這種對人類乾預自然進程的深層次擔憂。

猛獁象又名毛象或長毛象,具有極強的禦寒能力,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其中草原猛獁象體重可達12噸。和亞洲象、非洲象擁有共同的祖先。

猛獁象身高體壯,最大的特征除了一身濃密的黑色長毛外,就是其嘴部長出一對彎曲的大門牙,可長到1.5米左右,遠遠超過它的現代近親。

在新石器時代,猛獁象曾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區等。夏季以草類和豆類為食,冬季以灌木、樹皮為食,是當時人類重要的狩獵對象。

猛獁象滅絕的原因很複雜,既有因氣候變暖造成的環境變化、活動範圍變小,也有人類捕殺和繁殖困難等原因。

最後一批猛獁象大約於公元前2000年滅絕,但有證據顯示,仍有一小部分在西伯利亞的弗蘭格爾島一直生存到公元前1700年。

甚至在2011年夏天,一名羅刹國的工程師,在西伯利亞拍攝到了一頭疑似猛獁象的巨大動物渡河的視頻。

這段視頻被各國報道,曾令許多人興奮不已,認為猛獁象依然存在於世。

但更多人持懷疑態度,畢竟隻有一段模糊的遠景視頻,在電腦特效泛濫的今天,說服力太低了。

由於猛獁象大多生活在嚴寒地區,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凍土和冰層裡,人類不止一次發掘到保存得很完整的猛獁象屍體。

1977年,前蘇聯的金礦工人在西伯利亞采礦時,無意中挖出了一具年僅6個月的小猛獁象屍體。

2012年,羅刹國在一個永久凍土猛獁象墓地中,發現了一副獨特的猛獁象殘骸,並在象體內發現了保存完好的細胞,包括柔軟的脂肪組織、毛發和骨髓等。

雖然這些組織的細胞核多半被冰的晶體所傷,無法有效利用,但永凍土和冰層環境,也延緩了dna的降解,借助於先進的基因和克隆技術,給複活這種龐然大物,帶來了極大的希望。

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證明,跨物種交配經過連續幾代之後,能夠得到和祖先基因相近的後代,有關試驗已在老鼠和牛的身上獲得成功。

不過,亞洲象和猛獁象在遺傳學上雖然非常相似,但是借助克隆技術,引導亞洲象誕下一隻猛獁象將是非常困難的,整個過程要攻克無數難關。

隨著基因和克隆技術越來越發達,不少國家的科學家都有複活猛獁象的計劃,其中倭國、羅刹國和南韓國等國家更是其中的急先鋒,早就宣稱要複活猛獁象,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讓人看到實質的進展。

進入新世紀後,新華國在生物克隆方麵奮起直追,並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就整體來說,依然落後一些發達國家,更沒有相關的猛獁象複活計劃。

這次,龍鷹集團不聲不響地就拋出了一個巨大炸彈,搶先實現了複活猛獁象的壯舉,確實驚掉了科學界和所有人的眼鏡。

也從另一個側麵,說明了龍鷹集團在生物技術上的厚實底蘊,不僅挽回了這半年來不斷惡劣的聲望,就連股市都開始上揚。(請搜索,更好更新更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