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在人類乾預下的物種滅絕比自然速度快了1000倍。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許多物種還未被人類發現或命名,就因為環境的改變等原因,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年代久遠的滅絕動物,那就更多了,簡直數不勝數。比較著名的有巨型地獺、短麵熊、洞熊、劍齒虎、北亞巨虎、雕齒獸、長毛犀、恐鶴、泰坦巨蟒、愛爾蘭麋、美洲擬獅、袋獅和洞獅等,以及婦孺皆知的恐龍家族。
巨型地獺又叫大地獺,在8000年前滅絕。這種巨型動物站立時有六米高,估計重達四噸,相當於一隻非洲象的重量。
在北美一些乾燥的洞穴裡,科學家發現了巨型地獺木乃伊化的皮膚與一些毛發,而這是取得dna的最佳來源,複活它們是可行的。
但是巨型地懶太過龐大,與其基因最相近的樹懶隻有4到7公斤,兩者體型相差數百倍。
愛爾蘭麋在7700年前滅絕,形狀看起來更像鹿,但有兩米高,角的寬度可達4米,是已知鹿類中最大的角。
目前活著的近親則是歐洲淡黃鹿,但是淡黃鹿的體型要小很多。
長毛犀和劍齒虎都在約10000年前滅絕。
長毛犀又叫披毛犀,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它有一層厚厚的毛皮以及皮下脂肪,用來在寒冷的環境下保暖。長毛犀被早期人類獵殺,可能是其滅絕的成因。
像猛獁象一樣。長毛犀也有很多樣本藏在凍土層。包括毛、角和蹄等。把這些組織進行清潔之後,將有大量接近純淨的dna,複活長毛犀絕非難事。
問題是,目前有許多和長毛犀同一時代的犀牛正瀕臨滅絕,保護這些犀牛比複活長毛犀更重要。
劍齒虎體形與現代虎差不多,但上犬齒比現代虎大得多,甚至比野豬的獠牙還大,如同兩把鋒利的匕首。這也是它名稱的來曆。
在洛杉磯市區的瀝青坑曾發掘出一具保存完好的劍齒虎樣本,一旦提取到了完整的dna,非洲獅將成為劍齒虎理想的“代孕媽媽”。
短麵熊生活在距今200萬年前的北美大陸,是可怕的肉食動物。它們的主要獵物為麗牛和美洲野牛,因而也被稱為“噬牛熊”。
短臉熊步行時,,而當其直立時,。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動物北極熊,在體形上隻相當於它的三分之一。
不過,短麵熊四肢雖很長。但卻較為“苗條”,其體重卻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重。古動物學家們估算僅為700公斤左右,隻比最大的北極熊重幾十公斤。
目前有短臉熊樣本保存於凍土之中,但為短臉熊尋找“代孕媽媽”比較困難,惟一與短臉熊基因相近的南美洲眼鏡熊,體積隻有短臉熊的十分之一,很難承擔“代孕媽媽”的工作
已經滅絕的古動物能否重現人間,不僅取決於樣本保存的情況,也要取決於能否找到基因相近的現代近親,胎生類動物還需要體型合適的“代孕媽媽”。
很多遠古生物隻有化石,連個現代近親都沒有,要做到複活是難以實現的,也許隻有等未來生物技術更加先進之後,才有一絲可能。
……
葉泉心裡最想複活的,其實是白鰭豚和恐龍。
白鰭豚美麗、古老而稀有,在長江裡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物種,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兩千多年前的古籍《爾雅》中,亦有對白鰭豚的描述,視之為江神,是水裡的精靈。
白鰭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中的一種。白鰭豚喜群居,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厘米左右。
白鰭豚曾廣泛存在於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陽湖湖區,進入新世紀,人們已經難尋芳蹤,相關部門和科學家們,幾次展開大規模的搜索行動都未果,而人工飼養的最後一頭白鰭豚“淇淇”,也早在2002年七月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