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後的沙棗更能適宜沙漠乾旱地區,結實也多。
沙柳這種植物繁殖容易,萌蘖力強,生長迅速,枝葉茂密,根係繁大,固沙保土力強,極其適應沙漠環境。
還有抗風沙,抗逆性強,耐乾旱、鹽堿、嚴寒和酷熱的特點。
沙柳可以作為家畜飼料,其枝條可以造紙或製造人造板,利用價值高,是新華國沙荒地區造林麵積最大的樹種之一。
隻有讓人們覺得在治沙的同時還有利可圖,才是長久之策,否則時間一長,大家就會失去熱情。
桃源集團隨後成立了沙漠綠化開發有限公司,正式啟動了一個龐大的沙漠綠化改造計劃。
全球沙漠的總麵積也已經超過了上千萬平方公裡,相當於羅刹國的國土麵積;而每年大約有5~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荒漠化,相當於一個愛爾蘭的國土麵積。
目前,全球有110個國家麵臨著土地退化的威脅,有10億人的生活遭受荒漠化侵蝕,在不少地區,整片土地上的居民都被迫背井離鄉,成為“生態難民”,每年荒漠化和土地退化造成的經濟損失達420億美元。
沙漠已經成為了人類發展和生存麵前難以回避的難題。
新華國的情況不容樂觀,2/3的國土在西部,而西部1/3的土地是沙漠。
全國沙漠和荒漠化土地麵積已達155萬平方公裡,占國土麵積的16%,有4億人口生活在受荒漠化影響的地區。
由於缺乏基本農耕條件,這些地方的經濟基礎極為薄弱,60%以上的貧困縣都集中於此。
1993年新華國發生了一次特強沙塵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6億元。危害麵積約110萬平方千米,涉及西北四省區的18個地市的72個縣旗,一共1200多萬人。
在此次浩劫中,共死亡85人,失蹤31人,傷264人。死亡和丟失大小牲畜幾十萬隻頭,受災農田和果林與幼林等均達幾十萬公頃,草場、牧場和鹽場的基礎設施、供電線路、公路和鐵路等破壞都十分嚴重。
更厲害的是在20世紀30年代,利堅國經曆了一次巨大的沙塵暴,形成一個東西長2400公裡、南北寬1500公裡、高3.2公裡的巨大的移動塵土帶,橫掃中東部。
風暴持續了整整3天,掠過利堅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刮走3億多噸沙土,半個利堅國被鋪上了一層沙塵。僅芝加哥一地的積塵就達1200萬噸。
新華國荒漠化日益嚴重,哪怕不治沙,光是控製荒漠化的擴張、減少一些沙塵暴的危害,就是大功德一件。
1984年,“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首次提出了發展沙產業的設想,論述了沙產業的必然趨勢與發展前景。
並預言這一產業,將成為21世紀在新華國出現的“第六次產業革命”,沙漠將成為企業投資的“黃金熱土”。
進入新世紀之後,事實在慢慢地證明了錢老對未來的前瞻性。
根據各國的治沙經驗,新華國至少可以改造3—4億畝沙漠,相當於18億畝耕地紅線的1/6,可以大大緩解土地壓力。
如果沙漠得以全部利用,能創造數百萬個綠色崗位,增加近2萬億元以上的綠色gdp,讓數億沙區人民脫貧致富。(。。)</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