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第 110 章(2 / 2)

國公夫人日常 嘻嘻99 17828 字 11個月前

許二奶奶見許英勇不聽自己的,堅持要護送許母上京,便總說自己肚子疼。

可大夫來了卻也診不出什麼毛病。

許夫人一看就知道許二奶奶在裝病,可她擔心自己若是真讓兒子護送他上京了,她這位兒媳婦會在家裡惹出一些事情。

她不欲欲在這種大喜的時候節外生枝,便堅持讓許英勇留在這裡陪許二奶奶。

許英勇也拿不準許二奶奶是真的肚子疼還是裝病,也擔心自己離開了後,許二奶奶會真的出事,隻好留在了南平。

最後,許夫人是由許老爺的侄子護送著上京的。

老太君聽許夫人說明來意後,便對她道:“錦姐兒現在還未滿三月,確實不好讓她隨意挪動。不過親家夫人說讓錦姐兒住到你們在京中的宅子這事,還是稍後再說吧。那宅子許久沒住人了,我們也很不放心讓她住進去。”

許夫人聽老太君說完這話不僅沒有不喜,反為她看重自家兒媳感到開心。

她忙對老太君道:“知道您老人家心疼孩子。不過您放心,我們也不是單讓她們小夫妻自己住在那裡。我來之前已經跟老爺說好了,老爺讓我這段時間就留在京裡照顧兒媳婦。”

老太君聽到許夫人說要留京照顧孫女,便關切的問道:“你來了這裡,家裡那一攤子事可怎麼辦呢?

許夫人聞言就笑道:“家裡的事情都有定例了,我縱是離開一段時間也沒關係。現在最要緊的是兒媳的身子。”

老太君聞言這才沒說什麼。

於是許夫人就暫時住在了三老夫人府上,而許英明和他堂兄則每日早出晚歸的去許宅那裡,看著下人們打掃安置家具。

許夫人惦記著老太君說的宅子許久沒住人的事情,不僅請廟裡的和尚來府上做了一場法事,還親去寺廟裡請了幾件開過光的物件鎮宅。

老太君和三老夫人見她做的細致,便放心的把錦大姑娘送到了許宅。

自此,錦大姑娘就暫時在京內安胎,許夫人也暫留在京城照料兒媳。

至於三老夫人送過去的那些丫鬟,則被許老爺找個理由送了回來。

若是尋常時候,親家送回了自家給的丫鬟,三老夫人可能還會有些生氣。

可自女兒懷孕後,她就總記掛著自家送過去的那幾個丫鬟,後悔不該送丫鬟送的那麼快。

如今許老爺主動把人送了回來,三老夫人自是十分的喜歡。

她就對三老爺道:“幸好親家明理,不然那幾個丫鬟放在那裡,終究會是禍患。”

三老爺想了想道:“這些都是小事,你要是有功夫就想想怎麼把女兒留在京城吧。”

“是許家出了什麼事情嗎?”三老夫人聞言大驚。

三老爺搖了搖頭道:“倒也不是說她家出了什麼事情,隻是我想著親家把一堆家事交給了錦姐兒看管,雖說外人看著是看重錦姐兒。可內裡的勞苦隻有咱們自己知道。錦姐兒這些年總也懷不上孩子,未必沒有太過勞累虧損了身子的緣故。我想了一下,與其讓錦姐兒回去繼續管家,還不如趁現在錦姐兒還年輕,想辦法把她們夫妻留在京城。一來是為了讓錦姐兒把那一攤子家事甩出去得以調養身子。二來則是為了能讓她安心待在京城多生兩個孩子。”

“把管家權丟出去嗎?可這樣一來錦姐兒在許家族中必不會如現在這般有威望。”三老夫人所思考問題的角度與三老爺倒是不同。

三老爺聞言就說她:“你懂什麼?錦姐兒縱是管家管的再好,若是沒有兒子,將來日子也難熬。況且他們許家是武將世家,這樣的人家將來必會送子侄上戰場。俗話說的好,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外孫將來上戰場若是沒個親兄弟幫襯,你能放的下心?”

“那也不必要來京裡把管家權交出去吧。”三老夫人還是有些猶豫。

三老爺聞言就道:“若是錦姐兒嫁到了京裡的話,平日裡可以常回娘家散心的話,咱們自是不用說什麼交不交管家權之類的話。可錦姐兒是嫁到了南平,她婆家妯娌又總是生事,錦姐兒顧及著自己是長嫂,不好認真和她計較。但她心裡能不憋屈?之前太醫過來給錦姐兒看診,不也說咱們錦姐兒總懷不上孩子,和心情總是不舒暢也有關係嗎?”

三老夫人一聽覺得三老爺此話說的很合情理,她便點頭答應了。

“那老爺是準備走公爺的路子把英明留在京城呢?”三老夫人問三老爺。

三老爺頷首應是道:“當然,不過浩淼這幾日也很忙,我等過兩天再去找他說吧。”

“公爺在忙什麼呢?”三老夫人奇怪的問道。

三老爺聞言嘴角露出了一絲神秘的微笑,卻任憑三老夫人怎麼說都不肯透露李浩淼近日在忙些什麼。

李浩淼倒也沒忙彆的,他純粹是在想要怎麼說動二皇子和三皇子把皇後娘家的姑娘也納入府中罷了。

早前淑妃曾同皇後許諾,要將皇後娘家的姑娘納到大皇子的府裡,並通過此事獲得了皇後的支持。

李浩淼自是不能看著她們擰成一股繩子。

他就想辦法派人在二皇子和三皇子麵前提了一嘴,告訴他們,皇後到現在還沒有明確站隊。

二皇子和三皇子也和李浩淼抱有同樣的想法。

皇後畢竟代表著正統,縱然她不得寵,可她若是明確表示自己倒向了大皇子,那大皇子上位的可能性就又多了一分。

二皇子和三皇子自是不能坐視此事發生。

他們一麵想要阻止皇後娘家的姑娘進入大皇子府,一麵想辦法打聽皇後娘家還有幾個姑娘待字閨中。

打聽的結果倒讓這兩位皇子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皇後府上隻有這一個姑娘待字閨中了。

三皇子的腦筋向來轉的快一些,既是永林侯府沒有待嫁的姑娘了,那文安侯府的姑娘也行呀。

文安侯夫人雖隻是皇後的姐姐,不比永林侯府與皇後近親。

可皇後的親生女兒文寧公主卻嫁到了文安侯府。

有文寧公主在,也可以最大限度的爭取到皇後的支持。

三皇子既決定要納文安侯家的姑娘入府,便第一時間去找了成妃。

成妃的動作也很迅速。

待到二皇子聽到消息後,那文安侯府的姑娘已經進了三皇子府了。

二皇子自是不甘心好事都讓兄弟們占全了,他讓人去了安寧公主府上,說想要納安寧公主夫家的女孩入府。

安寧公主不欲卷入皇子間的這些糾紛,便借口夫家沒有好姑娘拒絕了二皇子。

二皇子隻好另找她人,但一時之間,他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隻得暫時罷了。

而淑妃和大皇子那邊,知道二皇子和三皇子都想同皇後娘家的姑娘結親,且三皇子已經將文安侯府的姑娘納入府中後自是暗自生氣。

她們哪裡看不出來這兩位皇子在打什麼主意的。

可縱使他們生氣,也改變不了三皇子已與文安侯府結親這一事實。

自此,皇後的娘家親眷們也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大皇子,另一派支持三皇子。

李浩淼這段時間一直在旁觀事情發展,且還要注意著讓幾位皇子間的紛爭不要波及到貴妃和五皇子。

如今,見文安侯侯府的姑娘進了三皇子府,他所期待的局勢已成後,他便將目光從府外收了回來。

恰巧此時,三老爺過來同他說想要將許英明

李浩淼想了想對三老爺道:“英明若是入京的話,必定是進不了如京郊大營這樣的地方,隻能做個閒職罷了。”

三老爺自是明白李浩淼不欲在此時卷入皇子紛爭的道理,他聞言就笑道:“究竟是什麼職位,倒也沒什麼關係,我們隻是想找個借口留英明和錦姐兒在京城住上幾年罷了。”

李浩淼自是知道三老爺為什麼想要把許英明和錦姐兒留在京裡的。

三老夫人得了三老爺的準話後,就過來同老太君商議此事。

老太君自是沒瞞著魏若和老夫人。

魏若知道後就同李浩淼說了此事,還感慨說,三老爺夫婦為了錦姐兒真是考慮深遠。

聽到三老爺這麼說話,李浩淼就笑道:“既如此,就讓英明去兵馬司做個閒職吧。”

三老爺略一思襯,便明白了李浩淼將許英明安排進兵馬司的用意。

兵馬司負責維護京城治安,雖主要是和小商小販打些交道,但到底和軍中有些牽扯,且因為兵馬司不涉及京中防衛,也不會引起有心人的防備。

這樣一個職位正適合現在的許英明。

李浩淼見三老爺同意自己的安排,便把五爺叫來了書房,讓五爺拿著自己的名帖去和吏部以及兵馬司的長官們交涉此事。

三老爺見狀便讓六爺也跟著五爺一起去了。

臨走前他給了六爺一疊銀票,讓他不要吝嗇用錢。

有了李浩淼的名帖在前,五爺和六爺辦事很順利,不過幾日,許英明的調令就下來了。

三老爺在來同李浩淼說此事之前,就已經同許老爺商量好了此事。

許老爺覺得長子若是能趁著未起戰事時在京城曆練幾年,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他不僅同意了三老爺的做法,還寫信給許夫人讓她拿銀子給許英明打點。

許夫人雖然有些舍不得長子留在京城,但許英明跟她說了,他們就在京城待幾年長長見識,最終還是要回去的。

許夫人想著這到底事關兒子的前程,便也不好再說些什麼。

待到許英明的調令下來後,他先去了南平和接替他職位的人交接了工作,隨後才又帶著調令去兵馬司報到。

等他走馬上任時,已是七月份了。

老太君見錦大姑娘留在了京城居住十分的高興,她時不時的就讓人送些東西過去錦大姑娘那裡。

安國公府裡幾位留居在京城的姑奶奶們也都各自派了下人們過去探望。

而八爺和九爺的婚期也快臨近了。

雖說婚事是二老爺和三老爺府上的,但老夫人和魏若以及五夫人等人作為親眷,自是不能置身事外。

其中,又因為二老夫人現正在莊子上,老太君覺得三夫人和四夫人太年輕,沒有操辦過這種婚嫁大事,擔心她們在眾人麵前出醜,便讓老夫人時常去二老爺府上照看著。

一整個七月和八月,魏若和妯娌們都在同二老爺和三老爺府上的嬸嬸和妯娌們一起操辦八爺和九爺的婚事。

直到了八月底,倩姐兒和由姐兒總算前後腳進了門。

自那以後,眾人都開始稱呼她們為八夫人和九夫人。

八爺和九爺一向關係好,他們二位的夫人關係自是也要親近一些。

老太君一向樂得見她們妯娌和睦,看到八夫人和九夫人總是一同出入,自是十分的高興。

八夫人和九夫人得了這位安國公府大家長的喜歡,自是很快就在公府站穩了腳跟。

八夫人進門後沒多久,八爺就過來同老太君說,想要讓她繼續學醫。

站在老太君這個年齡去看八爺她們,自是跟看小孩差不多。

她覺得八夫人是幼子媳婦,不需要管家,且她暫時也沒有婆母要伺候,若是能學個東西打發時間,倒也比做彆的事情要強。

因此老太君不僅同意了八爺的請求,還讓李嬤嬤帶著她的帖子去京裡一位姓李的人家。

這位李家夫人之前就在太醫院女醫局當值,自得了孫子後,就退了下來,隻待在家中含飴弄孫了。

她看到安國公府的人上門先是十分的吃驚,待聽到李嬤嬤說明來意後,這位李夫人不由得沉思了起來。

她雖說在太醫院當值了許多年,可她夫婿和兒子們都是老實人,在京中也無助力。

她之前一直在擔心,自家日後沒了靠山,要如何在這京城立足。

縱然她們家有些閒錢在,不用擔心子孫生計了,可她們這等沒靠山的人最容易被那等閒人盯上,或是誘哄,或是使計騙了錢財過去。

如若她能去公府教導那位夫人醫術,到底也算得上是有師生的情誼了。

日後倘若她們家遭了難,或可憑借今日的這份情誼,給予子孫庇護。

如此一想,這位李夫人自是十分的願意了。

李嬤嬤見她同意,便同她說好了來公府的時間。

她說家中八夫人還有旁的事要做,恐不能每日學習醫術。

李夫人大概每三日上門一次,指點一下八夫人就行了。

李夫人自是連連應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