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第 149 章(1 / 2)

國公夫人日常 嘻嘻99 15307 字 10個月前

寒姐兒嫁過去的陳家既是書香世家,也是積善之家。

陳家的發家來源於陳家家主的老祖母陳家老太太。

據說彼時的陳家不過是一普通讀書人家,家裡有幾畝薄田罷了。

陳家老太太是個十分樂善好施的人,自兒女漸大後,她就每日裡親手做粥並將粥食分發給周圍的貧苦人。

如此做了十幾年的善行後,陳家門口路過一個化緣的和尚。

和尚吃完飯後就對陳老太太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您積善多年,不僅為己也為子孫積累了許多陰德,您家今年科舉必有人中進士,且人數不少。”

當年正值科舉之年,彼時陳老太太的三個兒子和陳家的另三個子侄全都要在今年參加科考。

若說他們中能中個一兩個,陳老太太信。

可若說他們中能中幾個,陳老太太就有些半信半疑了。

可她仍是樂嗬嗬的向那和尚道謝,言說借他吉言。

那和尚看出陳老太太的不相信,卻也隻是但笑不語。

待到到了金桂飄香的季節,陳家六個子弟都去參加了科舉考試。

考完之後,陳家人便焦急的在家中等結果。

待到發榜之日,家裡的小廝興高采烈的衝進來說,陳家六位老爺全中了進士了。

這實是本朝立朝以來都難得一見的場麵了。

一家六個子弟都中了進士,且還是同一科。

就連當時的皇帝都對陳家起了興趣,特命人將陳家這六位進士都叫了進來。

在聽說了陳老太太因積善行德得和尚箴言之後,陛下特封陳家老太太為誥命夫人。

自那以後,陳家就興旺起來了。

在接下來幾十年的時間裡,每代都有子孫科舉中第。

坊間甚至有一句俗語,叫做無陳不開榜。

陳家經過幾代的經營,漸漸在京城站穩了跟腳。

到了寒姐兒夫婿這一代,陳家已差不多能算上京城裡的中等書香世家了,雖比不上橙姐兒的夫婿楊家卻也算是不錯的了。

寒姐兒的公公陳五老爺和夫婿陳七爺都是那等老實忠厚之人,他們雖然天資一般,可勝在勤勉。

陳五老爺在書院任著教職,白日裡不得空。他就在晚間回房後繼續苦讀。

但他雖然仍將科舉中第放在心上,卻從未因此放鬆過對學生們功課的要求。

學生們但凡有問題請教,他從來都是儘心儘意的給予解答。

他的夫人陳五太太也是一個賢良淑德的婦人,在寒姐兒未生產之前,她大半時間都隨著丈夫在書院居住。

她心內憐惜書院內那等貧困的學子,便時常讓嬤嬤們送些吃食給他們。

陳五先生的學生中有一個名叫秦文的學生,這個學生極為聰穎,但家境卻十分貧困,其妻何氏生產時連請穩婆的錢都出不起了。

陳五太太就讓家中嬤嬤送了銀錢過去,過後何氏平安生下了長子秦伯之。

此事過後,秦文就來同陳五先生說他想暫時終止學業,去書院謀個教職。

彼時秦文已經中了秀才。

陳五老爺十分的痛心,他就對秦文說:“你十三歲才開始正式讀書,不過十七歲就中了秀才,有如此天賦不讀書實在是可惜了。銀錢的事情你不要擔心,我會讓夫人每月給你家送些銀錢過去的。”

秦文堅持不肯。

陳五太太也出來勸他:“這筆錢算是我們借你的,我們也不急著用錢,你科舉中第之後又何嘗擔心還不上我們的錢呢。”

秦文這才掩淚答應,自那以後,視陳五老爺夫婦為在生父母。

寒姐兒孕後,陳五太太不放心兒媳便從書院那邊回來,住在家中專心照看兒媳。

寒姐兒生了女兒後,陳五太太雖沒在去書院,可仍讓嬤嬤定期往秦家送銀子。

寒姐兒的長女一歲的時候,陳五老爺和哥哥們商議了一番。

陳家兄弟皆認為,陳五老爺的火候差不多快要到了,不如將書院的差事暫時停了,在家中準備半年,以參加今年的科舉考試。

陳五老爺辭了差事後,就在家中日夜苦讀,終於今科中了進士。

此時他已是近五十的年紀了。

二姑母得知親家中了進士後,喜不自禁,又是對著魏若千恩萬謝了一番,說是多虧魏若給寒姐兒找了這門好親事。

魏若就笑:“這是寒姐兒命中的福德。她是個有福的孩子。”

這話二姑母愛聽,她聽魏若說完話後,笑的眼睛都快眯不起來了。

陳五老爺中了進士後,陳家倒沒有大肆宣揚,隻是請了遠近親友到家中吃了頓飯。

安國公府作為姻親,自也是要過去的。

老太君是常年不出門做客的人,可她心疼寒姐兒自小沒了父親,對這個外孫女一向是十分心疼的。

她有意要為寒姐兒做臉,自也跟著去了陳家。

寒姐兒的長女剛剛一歲多,正是最為可愛的時候。

老太君和二姑母極為喜愛這個孩子。

陳家五太太看了,就專為老太君設了一處廂房,又讓人抱了她的長孫女在老太君身邊承歡。

既是老師中了進士,秦文也帶著妻子過來陳家赴宴了。

陳家自覺因陳家祖上那位老太太積善行德才起了家,自來行事都是十分和善的。

秦文雖穿著破舊,可陳家上至主子,下至奴才對他們一家都是十分和氣的,眼裡一點看不起人的意思都沒有。

隻是陳家到底還有許多親友,有些夫人看到秦文的夫人何氏穿著儉薄,態度就有些傲慢。

陳五太太一向護著丈夫的這些學生以及其家眷們的,看到何氏被人奚落,心中就有些不自在。

二姑母也聽過秦文的事情,她見陳五太太為難就悄聲對她道:“我娘那裡清淨,不如把秦太太送到我娘那裡吧。”

“這怎麼能行呢,不能打擾了老太君的清淨。”陳五太太聞言忙道。

老太君身份尊貴,等閒不肯輕易出門,她哪裡敢去打擾她老人家。

二姑母聞言忙對她道:“親家是知道我娘的,她是最是憐貧惜弱的一個人的。況且她對讀書人一向尊重,向來喜歡和秦太太這樣性情敦厚的婦人說話。親家就隻管把人交給我,我帶她們母子過去就是了。”

陳五太太自也是知道二姑母為人的,她見二姑母邀請的誠心,便笑著應了。

不過她還是跟著二姑母一道去了老太君那裡。

老太君聽二姑母和陳五太太說明緣由後就笑道:“我正愁沒個人說話呢,況且我們姐兒也該有個玩伴了。”

何氏聽說陳五太太要把自己送到安國公府的老太君身邊時,起初還是有些忐忑的。

可她進來後,見老太君說話和藹,看她時的目光也很平常,並不因其位高權重對她有任何居高臨下或是憐憫之感,心中忽然放鬆了下來。

她讓兒子秦伯之過來給老太君見禮。

秦伯之年方兩歲,其天庭飽滿、眉毛濃厚,看起來就是一副有福之相。

老太君細細打量了秦伯之一番後,笑著對何氏道:“秦太太日後會享兒子福的。”

“是嗎?”何氏聞言忙笑道:“那就借老太君吉言了。”

老太君笑而不語。

俗話說三歲看老,這個秦小少爺看著就是一副聰穎的模樣,其父親知道刻苦讀書,母親也是性情敦厚之人。

這樣的人家隻要中間不出什麼幺蛾子,必是能起家的。

老太君和何氏說話的時候,秦伯之就由奶娘領著和寒姐兒的女兒陳九姑娘在一起玩。

能看的出來秦伯之是個早慧的孩子,他雖然隻有兩歲多,可卻知道讓著陳九姑娘。

老太君看了就更喜歡秦伯之了。

陳五老爺中了進士後,並沒有像同科一樣急著進翰林院,而是同哥哥們說自己想要謀個外放。

“我都這麼大年紀的人了,也不想求什麼名利了,隻盼望能在最後為百姓們謀些福利吧。”陳五老爺就道。

陳家其他兄弟們都覺得他這個想法很好,自是十分的支持。

不過在陳五老爺說要將陳七爺也帶到任上去之後,陳大老爺等人就有些猶豫了。

“他現在讀書的功夫還沒到,我想帶他去地方上看看民間疾苦。”陳五老爺是這麼解釋的。

“我明白你的意思,可侄媳婦是安國公府那位老太君的外孫女。這兩年,你也看到了那位老太君對侄媳婦的重視,他們小夫妻現在也還沒有長子。你若是把侄子帶到任上去了,隻怕那位老太君會不依。”陳大老爺是這麼對陳五老爺說的。

陳五老爺一心想要鍛煉一下兒子,竟沒有想到這一點,聞言就有些懊惱。

“不如讓他們夫妻隨我一起去任上吧。”陳五老爺又道。

“你說你想外放到中南那邊,那邊生活艱苦,隻怕老太君那邊不舍得讓侄媳婦過去。”陳二老爺也不甚讚同的道。

哥哥們都讚同自己去外任,但對自己要將兒子帶到任上卻不太讚同。

陳五老爺回去時,步履就有些沉重。

陳五太太見狀就問丈夫是怎麼回事。

陳五老爺便把哥哥們說的話告訴了陳五太太。

陳五太太是和老太君及二姑母都打過交道的。

她知道老太君心胸開闊,若是好好和她商量,未必不能成事。

因此陳五太太就對陳五老爺道:“要不然,我去安國公府問問老太君的意見?老太君若是同意的話,自然很好。若是不同意的話,那就算了吧。總不能因為老七的事情讓老人家傷心。”陳五老爺覺得陳五太太說的有理,便也應了。

第二日,陳五太太便去了安國公府。

彼時老太君正在老君堂樂嗬嗬的看著一屋子的孩子在院子裡玩,聽說陳五太太來訪,便讓人把二姑母也請了過來。

二姑母聽明陳五太太來意後,頗有些不情願。

她們寒姐兒雖然自幼喪父,可也是嬌生慣養著長大的,她怎麼忍心讓她去中南那邊的縣裡吃苦呢。

陳五太太看二姑母果然有些不樂意,心裡就咯噔了一下。

她又看向老太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