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若是不幸遇上昏官酷吏,屈打成招,豈不冤哉!”張玉湖點頭稱是,特地給大理寺卿唐鳳儀遞了個眼神。
唐鳳儀在派人去“請”方靖遠之前,便先請來了張玉湖,並讓人詢問了當日在貢院中的一眾考官,尤其是負責巡檢的李知府,得知當日方靖遠奉皇命監察考場,起初並無參與命題之事,直到搜撿時發現泄題,懷疑有人根據考官名錄和喜好提前押題,眾考官無計可施之時,這才給了他出題的機會。
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根本輪不到方靖遠出題,他事先也從未跟王尚書和張侍郎等考官討論過試題,預知試題泄題賣題之事,除非他能未卜先知,否則根本不可能出在他身上。
可既然有人舉告,他也不能不問,否則一個包庇之名,又得扣在他的頭上。
隻不過,這可不是什麼“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的年代。
大宋雖相對其他朝代而言更注重民權,尋常民告官也不會被先行入罪受罰,故而曆朝曆代之中,宋代的公案官司最多,莫說是民告官,甚至連告皇帝的都有。但前提是你有理有據能站得住腳,想要誣告碰瓷訛詐點好處的,一旦被證實,反坐的刑罰甚至重過所告之罪數倍,輕則刑杖若乾,重則抄家流放,家產賠給被誣告的人。
方家人敢告,無非就是仗著方靖遠是一家人,就算告不了,他若是不追究,也不會受什麼責罰,若是能告成,不但能得到舉告揭發之功,還可以將方靖遠獲罪被抄的家常收歸族有,自從方靖遠分家獨立之後,日子越來越好,本家卻一路往下,早已對他眼紅不已。
可他們哪裡知道,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方靖遠,合並了21世紀的記憶後,腦中壓根沒有族人不能得罪這種概念。
無欲則剛,古人離不得家族,是因為有族人的扶持,同氣連枝,才能更有助於在官場行走。可方靖遠的前身就因為伴讀之事與族人鬨翻,後來又走的是皇帝直臣的路子,不群不黨,更不會跟那些曾經坑過他害過他的族人有關係,無欲無求,自然不會怕他們以此相脅。
得了這個允諾,唐鳳儀對方家人也就不再客氣,人證物證俱在,便命人用刑。
那兩人哪裡想到告狀不成居然會被打板子,先是自持有秀才功名拒不認罪,唐鳳儀也不跟他們客氣,戶部侍郎張玉湖就在身邊,又是今科臨安府鄉試的副主考,以“擾亂鄉試,誣告考官”之名,當場革去兩人功名,剝下儒衫,當堂杖責三十。
張玉湖在貢院門口就打了十來個作弊的考生,已然成了考生們眼中鐵麵無私黑臉無情的辣手判官,負責刑杖的人也毫不留情,扒了兩人的外袍不說,連褲子都扯了下去,羞得兩人拚命掙紮,卻被死死按住。
他們掙紮動彈的越厲害,衙役們下手就越狠,這三十杖打下去,前十杖還能聽到他們喊冤叫罵,中十杖就隻能聽得哀嚎哭泣求饒,到最後十杖時,連嚎都嚎不出來,整個人癱在地上如爛泥一般,腰部以下直至大腿都被打得血肉模糊,慘不忍睹。
聞訊趕來的方家人見此情形,差點就暈死過去,其中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還讓人攙扶著,顫顫巍巍地走上堂前,指著方靖遠怒罵道:“早知你如此心狠歹毒,連堂兄弟都不肯放過,老夫就該將你逐出家族,除名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