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的貢院, 或許是大宋目前十七路中,修建的最“奢侈”的一座貢院。
尤其是自從江北九路淪陷之後,士族南逃,趙構雖擴大了貢舉進士的錄取人數, 興辦了不少官學, 但對於三年一用的貢院考棚來說,依然簡陋如昔, 能保證下雨上不漏水, 下不淹腳就不錯了。
甚至還有幾次個彆貢院出現失火之事, 亦是因為防火準備不足, 而導致考生遇難。
海州收複不到兩年時間, 方靖遠兼任了京東東路安撫使後,仍知海州府, 在修建海州城的同時, 就開始修建雲台書院, 當時還遭到魏勝等人的勸阻。
在旁人看來,連城都沒修好, 外麵還有金兵虎視眈眈,不少山賊盜匪偶有偷襲搶掠,居然在雲台山下修建學院,簡直是一種資源浪費,毫無必要。有那些人力物力, 何不將海州城的城池範圍擴大,築高城挖深壕,能守住城才是最重要的事。
但方靖遠卻一直認為, 人比城更重要, 尤其是對金之戰, 大宋守了那麼多年,越守越弱,越退越後,最終那些死守的城池,都隻有覆滅的結果。
真正的不破之城,在人的高度,而不在城牆的厚度。
既然沒辦法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宋軍的單兵體質提高到可以跟金兵1vs1的地步,就隻能給他們增加戰術和武器裝備的高度,來對抗金兵的戰力。
好在很短的時間內,雲台學院就讓海州百姓刮目相看,從最早的工學院,開山鑿石,修城築牆,到後來的武學院、醫學院、農學院……相比之下,反倒是專攻貢舉的府學並入後的發展還沒有那些個雜學來得快。
因為工學各科的短期速成培訓班能夠教授出大批實用的工人,無論是官府的產業還是各地商人來開辦的作坊,都需要大量的人手,他們隻要經過短期培訓就能上崗賺錢,有能力的還可以繼續深造提高,從水磨坊到紡織工,從榨油坊到食品加工坊,木作坊和鐵匠鋪……幾乎所有行當最初都有官辦的作坊,讓那些曾經有一技之長的流民可以安身帶徒弟,之後他們願意留下或自己開店方靖遠都不阻攔,總有新來的學徒不斷補充進來。
更何況官辦的幾家大廠坊待遇高還沒風險,不光工學院的老師在裡麵掛職,學徒們很樂意畢業後去海州軍工廠、酒廠、鹽場工作。
有了這些民生基礎,海州的經濟蒸蒸日上,才能養活更多的讀書人和軍人。
而這些上過工學院有技術的工人們無論是修築城牆還是建設新城新港口,都比原來那些民夫的效率高很多,無論從質還是從量上,都大大提高了海州的建設速度,魏勝等人這才明白方靖遠為什麼動不動就說“知識是第一生產力”。
因為這會兒大家還不懂得科技這次,但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而方靖遠則通過雲台書院,將這些落到了實處。
所以在解試來臨之前,方靖遠提出將貢院修建在外城,位於海州西北的高橋鎮時,再無人質疑,甚至還有不少人紛紛慷慨解囊,出資捐助修建,因為方靖遠說過,會在貢院門口立石碑為記,寫明修建的時間和捐助的人名,按捐資額的多少排序。
這下不止是海州的富商,山東等地甚至連一些常來海州做生意的江南豪商都跟著捐款捐物,盼著能在這裡留下名字。以後京東東路來參加解試的學子,都能看到他們的名字不說,這些商戶人家還可以借此得到官府嘉獎,族中子弟順理成章地獲得參考名額,無需再挖空心思去送禮或想辦法獲取名額。
貢院的設計原本就十分簡單,有了這些銀子,再加上一些工學院的“工程師”們出手,方靖遠特地申明,不光捐錢的可用勒石為記,出工出力多的也同樣會刻在石碑上作為紀念,這是要流傳千百年的文院,一定要修建得又快又好才行。
於是海州貢院的修建速度和完成度,不光是令天下震驚,連海州人都為之咋舌不已。
方靖遠雖然不想完顏雍那種連自家穿衣吃飯上都要省錢的吝嗇鬼,卻也舍不得讓辛辛苦苦修建的貢院三年才能用一次,平時都閒置浪費著,加上當初改建臨安貢院的經驗,這次的海州貢院從一開始設計時,就已經做好了全麵防夾帶防作弊的工作,還順便在外麵修建了觀書閣和魁星院,引來了旁邊的河水,用地龍燒熱後可以全天供應熱水。
魁星院是類似後世青年旅社的宿舍,雖然沒有城中的客棧清靜舒適,但對於原來的貧困學子而言,是免費入住,還有善長仁翁贈與的三頓簡餐,除了路上的開銷外,考試基本上無需太多花費。
方靖遠為了招攬來各地的人才,可謂費儘心機,自然不希望在開考後有任何差池,影響到此次解試。
報名時的近六千學子,最後正式入場考試的也有五千餘人。從八月初四考官先入場,到八月初六學子們入場,先沐浴、更衣、拜文廟,領考具,可以說這次的考生,真正是赤條條進場,從沐浴開始,就換上統一由官府提供的考生專用儒衫,自己的衣物和隨身物品一律不能帶入考場,需存放在貢院外的儲存櫃中,儲存櫃也是按考號編排,一一對應,不容有錯。
考具也是由官府統一派發,單這一項,海州幾家做文具的商家競標時都快打破頭了,哪怕方靖遠對筆墨紙硯的要求再高,能給這些學子們提供文具,都是提升名氣和銷量的最佳選擇。而方靖遠為了防止其中舞弊,沿用當初在臨安為太學和武學采購時的競標模式,哪怕落選的商家也再無異議,反倒是爭取下一屆再來。
而府衙大食堂則包辦了這次解試的三餐,要保證這五千多人能夠三餐都吃到乾淨新鮮的熱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還得在貢院內外不得進出的情況下,杜三姨頭疼了好幾日,忽地想起聽方靖遠曾說起過一種叫“過橋米線”的食物,靈機一動,便跟著研究了幾種湯麵的澆頭,如此早餐有粥餅包子,午餐有蓋澆飯,晚餐有過橋麵和湯餃等,都是現領餐現澆湯汁和熱菜,保證到考生手裡都是熱乎乎的新鮮飯食。
如此一來,負責貢院巡場的守衛和幫工的雜役人手需求就大大增加,魏勝原以為要借用海州軍,可沒想到方靖遠最後用的竟是民兵。
從海州建城以後,除了全職的海州軍外,方靖遠還要求各縣鎮都要訓練民兵,在農閒時間組織訓練,由官府統一發放補貼,這些民兵倒也不是為了讓他們上陣殺敵,而是專門訓練如何組織村民們逃生和急救,以及修房鋪路,開渠築堤等等,都是為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做事,村民們也就不似原來那般抵觸和逃避。
而這次征集了上千民兵負責貢院在考試期間的吃喝拉撒,方靖遠就是想讓這些處於大宋最底層的人看到,書中自有黃金屋,無論貧富貴賤,隻要努力讀書的,都能過上好日子。而這些不識字的民兵,先前也有來幫助貢院蓋房搬磚的,原本以為遙不可及高高在上的讀書人,原來也跟他們一樣是普通人出身,隻是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
考生們最小的十五六歲,最大的則有五六十歲的,近的就是雲台書院的學子,遠的則來自山東甚至徐州南京等地。隻要能在海州找到保人和通過審核的,都能參加浙西京東路解試,寬鬆程度簡直讓那些慕名而來心存僥幸一試的學子們感激涕零。
其實他們並不知道,除了在海州和沂州等已經歸屬大宋管轄的州府之外,其他地區的學子,除非名聲在外,並且有人保舉,都很難通過這次解試。畢竟就算真的才華出眾,方靖遠送解去臨安,那邊的會試考官也未必能給他們通過身份核驗。
但隻要來的學子,經過這次考試,了解了海州和整個京東路的發展,無論留下還是回鄉,都會成為海州的口碑,通過他們的星星之火,將這裡的文化和知識傳播出去。
那樣,方靖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更何況,臨安那邊是人才濟濟,他這裡可是到處缺人,彆說才來了五千人,就算再多來一倍,他能吃得下。
而這些前來赴考的學子,除了原本屬於海州的不到兩千人之外,其餘都是從各地趕來,原本以為海州才回歸大宋一兩年間,就算擋住了金兵的兩次進攻,想來也是破爛不堪,應試期間的吃住都會暴漲,提前了兩三個月來的有之,還有些乾脆就是上次春遊雲台後壓根就沒離開的,守著雲台書院旁聽和跟著模擬考試了幾次,就索性留下申請海州戶籍,不論這次考試能不能通過,都打算留下不走了。
在這亂世之中,還能有這樣一個安寧繁榮,博覽群書的地方,簡直就是讀書人的聖地。
更不用說,隻要能通過解試報名的學子,都可以憑準考證在貢院外的魁星院免費住宿包三餐和沐浴,那些外地來的學子更是樂不思蜀,恨不能就此留在海州,哪怕考完試都不想回去了。
可同樣的,有善就有惡,有積極向上的,就有汲汲營營的,有勤奮努力的,就有投機取巧的。
隻是被方靖遠幾乎堵死了所有能作弊的途徑後,這次解試最大的危機,就莫過於金兵來襲。
在徒單習烈橫掃山東各地的同時,徐州的金兵也按捺不住開始出動,畢竟對於他們而言,楚州和泗州的威脅,都比不上海州,尤其是海州還有個頂著萬金懸賞頭顱的方靖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