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教育讓剛剛重回大宋的濟南府百姓好生上了一課, 先前還有點花花心思想借著人事更替之際做點手腳的人,都悄悄按下了心思。
因為濟南府是有人開了城門獻城投降的,除了當時反抗被殺的阿剌木部金兵和一些逃走的官兵之外,大多數士紳富賈都留在了城中, 也跟當初方靖遠和辛棄疾提前在山東布局齊魯書院和周邊的荒地開發有關。
這些盤踞一方上百年的世家, 早就習慣了朝代更迭,王權興衰, 無論是哪家皇帝派來的官員, 最終都會成為他們的利益共同體。
所以在看到海州興起,大宋北伐的腳步日漸堅定時, 他們就已經開始兩頭下注,拍自家子弟投奔大宋,或是從軍,或是求學, 他們有錢有勢,本身資質不差的情況下, 很容易就能在新興的政權中爭取到位置,為自己的家族爭取最大的利益保障。
這計劃原本是很好的,偏偏遇上的這位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的轉運使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先是在海州解試時,就大張旗鼓地宣稱原大宋京東東路所轄州府之內學子皆可前去赴考, 當時許多人都覺得他完全是異想天開, 以臨安朝廷現在那些相公的固執, 就算方靖遠真的會選拔他們解送臨安赴考,到了會試也必然會被刷下來。
這種勞心費力最後毫無結果的事, 大多數士紳之家都在觀望, 或許等大宋真的徹底收複北地, 他們都成為大宋正式子民,那讓族中子弟前去赴考是毫無問題的,可現在他們尚在金人的統治下,悄悄出外遊學還好說,明著赴考,一個不慎就會被人舉告,落得滿門抄斬的結果。
最終真正敢去海州赴考的學子,大多出身貧寒,或是旁支庶子,在本家毫無存在感的,想去搏個出頭之路,真正像裴文卓這樣本身才華出眾,又是名門出身的真不多,他還是因為被族弟陷害追殺,被逼無奈才逃去海州,結果因禍得福,雖未中正榜能去參加明春會試,卻也是副榜頭名,考中海州的預備公務員,跟著大宋的北伐軍一路收複失地,真正是衣錦還鄉,逆襲的勝利者。
不僅是他,還有那些寒門學子,但凡當初敢去的,在雲台書院學習了一陣子的,無論是後來考京東路的“公務員”,還是繼續求學,大多數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畢竟眼下方靖遠正是用人之際,這些讀過書的學子,通過軍訓培養出來的紀律性和對大宋的忠誠度,都遠高於地方士紳子弟,又大多是本地知根知底的“土著”,再派回去做基層工作簡直不要更順手。
相比之下,那些名門世家的子弟,現在再送來投誠的,方靖遠自然敬謝不敏,隻說讓他們好生學習,可以就近到齊魯書院或各地縣學讀書,先學學大宋的文化和各科知識,再來說求職求官之事。
那些世家子弟起初還有些不忿,自覺無論學識才華都高人一等,居然還要被發配回去重修學分,簡直就不能忍。
幾個大儒輪番找朱熹“聊”了聊天,談心論道之後,朱熹沒扛住,隻得去找了方靖遠求情。
“其實這些世家子弟雖有些傲氣,但論起學識才華,其實並不亞於先前參與解試的學子,使君可否開恩給他們一個機會,畢竟眼下各州府縣衙都大量缺人,他們本身是當地大族,治理一方的本事還是有的。”
方靖遠聽他訴苦之後,倒也沒一口拒絕,稍稍想了想,便點頭說道:“我這人做事一向講究公平,更何況我要用的是真才實學之能吏,並非空談經義的儒生,若是求學,大可繼續隨朱兄在學院進修,若是求職,就得先過了我們的統一考試,合格才能入職,現在各處都急缺人手,可養不起那些不會作事的人。”
“這沒問題,讓他們去考便是。論才取仕,正是應有之義。”朱熹並未注意到他話中的真意,滿口答應下來,那些世家子弟也都是跟著儒家名士進學,單論學問,並不弱於大宋的貢生乃至進士,方靖遠秉公辦事,倒也無可挑剔,如此回複眾人,那些世家子弟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在考試中來個一鳴驚人,讓這位南方來的探花郎也見識一下北方學子的才學。
其中還有兩人是出自孔府門下,這次曲阜被圍,幾乎連打都沒打,現任的衍聖公兼曲阜令孔摠(注1)就主動獻城獻印,方靖遠也沒難為他,隻收了他曲阜令的印信,仍保留衍聖公的名號,但也跟他說明了,如今大宋赦封的衍聖公尚在江南開府,南北兩個孔廟都是同宗同源,最後如何取舍,要看當今天子,他說了不算也不打算參與其中。
但曲阜令是決計不會再交給孔家人了。
這裡是儒家聖地,也是保留得最為完好的萬畝良田,扣除衍聖公名下的封地之外,其他的田地都可以一一對照黃冊收稅,也是以後軍糧征收的大戶,若是再放在孔家人手裡,金兵一來就投靠金兵,這些糧草就白白虧了進去,如此冤大頭之事,方靖遠是決計不會做的。
他甚至連孔廟都沒去拜祭,理由也十分正當。
“先前在衢州曾去拜過孔廟,那裡有官家親筆赦封,拜過那邊的至聖先師,若是再來拜這邊由金人冊封的衍聖公家廟,怕是有些不妥。不如等以後你們南北合一,再行修繕後,本官定當親自前去拜祭,以表誠意。”
當時趙構難逃,衍聖公孔端友隨行,而他的弟弟孔端操留在曲阜,金人入主之後,便封了孔端操的次子孔璠為衍聖公。
在北宋時期衍聖公隻是個名號,品階不過八品,到金國時期就成了七品兼曲阜令,授文林郎,後來孔璠之子孔拯、孔摠陸續襲封,如今正是二十五歲的孔摠方繼任當家,眼看著宋軍驅逐金兵,在此兵亂之時,孔廟傾頹,人心惶惶,若是不降了宋軍,隻怕連他門下弟子都要跟著反了。
隻是他沒想到,大宋的這位轉運使,比金國的王爺還要硬氣,金人封的官,他壓根不認,就算孔門子弟想要晉升仕途,也要跟其他學子一樣參加考試,毫無捷徑可走,一點麵子不給。
孔摠自己放不下麵子去參加考試,便讓門下最出色的兩個堂弟前去應試,若能借此一舉成名,也能再振孔門儒學聲威。
可事實上,包括他自己在內,都知道,如今論起經學名士,便是坐鎮齊魯書院的朱熹,都勝過孔府的族學名師。隻是千百年來的麵子放不下,還要靠著這些人去爭取,否則一旦曲阜縣衙被完全接管,那衍聖公府也剩不下多少地方了。
畢竟,若是隻按照衍聖公的封地,根本無法供養孔府上下數百口人,而在宋金交戰之際,南逃空下的大批土地就落入了孔家人手中,而後金人又封了他為文林郎,曲阜令,曲阜一縣,幾乎都是孔家的天下,孔府的規矩,在這裡幾乎等同王法,什麼納稅之說,隻需送上些許“厚禮”便可一筆帶過,誰能想到時隔三十餘年,大宋的軍隊居然還能打了回來,算舊賬。
孔府在濟南亦有分支族人,親眼見識了裴文卓公審黃河五鬼時的手段,再一聽家主已獻上了曲阜令印信,就感覺大事不妙。
方靖遠雖然接受了孔璠投誠,準許保留孔府孔廟和孔門上下平安,不予追究。可也明明白白地說,他認的是南衍聖公,而非金國封的北衍聖公。如此對應的封地、俸祿等待遇沒了不說,昔日侵占的田地和一些不清不楚的賬目,都是隨時可能讓整個孔府顛覆的大坑。
他們本以為投誠之後,隻需要多送禮打點,還能保留在曲阜縣衙的職位,畢竟曲阜縣大半都是孔門之後,便是不姓孔的,也多是孔門子弟或門下之流,宗族親戚關係勾連糾纏,換個人都未必能使得動那些吏員衙役。
可方靖遠不答應,按照他的規矩,所有的公務吏員職位,都得經過考試方能上任。
最後才出現了這般孔門弟子和世家子們摩拳擦掌地彙聚府學,準備在這次考試中讓方靖遠見識到他們出眾的才華學識,一舉拿下這些地方的管理權,方不負世家名門之稱。
結果……興致勃勃鬥誌昂揚而來,灰頭土臉蒙頭蒙腦地走出考場時,一大半的人都在懷疑人生,剩下一小半人在抗議考題不公。
“貢舉選士,當在四書五經中出題,以策論為主,輔以詩文,為何你們這考試出的題都是什麼算數地理,農工水利,與聖人之義大相徑庭,根本有悖取仕之道,著實不公啊!”
方靖遠這次特地坐鎮考場,聽聞學子抗議,便將他們召集到考場前的致遠堂前,先是讓他們挨個報上名來,然後才開始發問。
“既然各位都是孔門子弟,那本官就在此先問問各位,依孔子之言,如何可以從政?孔元盛,你說說看。”
孔元盛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答道:“昔日子曾有言,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這還是方靖遠在開考前跟朱熹討論過的問題,當時說起孔子五美四惡之說,方靖遠還差點脫口而出拐到“五講四美三熱愛”上去,他對這些學子其實並無惡感,但既然要用人,就得按照他的規矩來,而不是讓這些世家再牽著他的鼻子走,好容易在海州開辟的新學術路線,決不能到了這裡再開倒車回去。
那麼這些學子,就是他要用來開刀洗腦的第一撥人。
“說得不錯,所謂屏四惡,首先不能不教而殺,你們今日考題之內,律法一項,答對了多少?若是自己連律法條文,詔告表書都記不住,寫不出來,如何教化百姓,如何依律治民?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如何從政?”
“這……”孔元盛愕然,竟是無言以對。他們這些子弟最大的也不過三十出頭,最小的才十幾歲,有生以來一直生活在金人統治下,平日進學學的也是四書五經,又怎麼可能去接觸《宋刑統》?更不用說熟記其中律例條文,精通判詞詔告表文了。
像裴文卓那樣過目不忘精通律法的人,才是異類。
方靖遠接著說道:“四惡你們不懂,五美你們也一樣做不到。要使百姓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就得讓百姓豐衣足食,有工作有收入,自己更得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從政為官,首先就得戒驕戒躁,你們因為一次考試不利,就百般挑剔,認為是本官為難你們。可你們自己想想,百姓要吃飽喝足,五穀豐登,需要你們給他們講授四書五經呢,還是興修水利,改革農具,促農增收?”
“這都是你們老祖宗說過的話,你們既然都做不到,就算我給你們機會,你們能做好這個治民官,父母官嗎?”
“孔子都說過,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你們要擔心的,不是沒有職位,而是要擔心你們有沒有勝任這個職位的能力。孔元盛,若是你為曲阜令,可能清丈田畝,清點隱戶,保證按時繳足稅賦,令治下百姓皆無衣食之憂,鰥寡孤獨皆有所養嗎?”
“這……”孔元盛哪裡敢應,彆說其他,但是清點田畝和隱戶,族中人就能生撕了他。
方靖遠目光凜然,掃過這些昔日的世家精英子弟,從他們臉上一一看過去,露出些許失望之色,緩緩說道:“做官是為什麼?為發財?為名利?若是如此,這官,怕是輪不到你們來做。”
“為什麼做官?橫渠先生曾有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你們就不曾想過嗎?生而為人,是庸庸碌碌過一生,隨波逐流,還是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情裡,為國為民,哪怕百年之時,回首往事,縱不能青史留名,亦不會因虛度此生而抱憾。”
雖然說化用了一下《鋼鐵是怎樣煉成》裡保爾柯察金的名言,方靖遠仍然能看到,麵前這些年輕人裡,有些人深受觸動的眼神。
不論這些年輕人出身如何,自幼學四書五經,聖人之道,或許會因為家族束縛了他們的思想和腳步,但隻要還記得自己祖輩是從哪裡來的,記得以前大漢時代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記得大唐時代的萬國來朝,記得大宋鼎盛時期的繁榮富饒……其中都有他們祖輩付出的努力和獲得的榮耀。
哪怕那些曾經令他們驕傲的家世,現在已不再是他們自己的優勢,可年輕人總有屬於自己的驕傲和夢想。
方靖遠就想點燃他們的那一點點野心和誌氣,掙脫家族的束縛,才能成為他想要的人。
學子們默然不語,一開始被方靖遠說得都低下頭去,羞愧難當。可到了後來,那簡單有力的話語,如利針般刺入他們心頭,戳中他們最痛的一點。
就算是世家子弟,皆以華夏衣冠為榮,以百年傳承為傲,在金國鐵騎的統治下,固然有屈身事敵的,但也有隱居田園避而不出的,骨子裡,仍然有著對自己文化和傳承的驕傲,那是世世代代流傳在血脈中的傲氣,現在被他一語道破。
驕傲有什麼用,沒有踏踏實實的做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哪一個都不是單憑驕傲和嘴上熟讀詩書就可以做到的。
他們昔日看不起的雜學,不願做的小吏,才是最接近君子之道的起步點。
“學生知錯了!望使君見諒。還請使君準許學生前往齊魯書院求學,待學成之後,再參加府學之試。”一個學子忽地長揖到地,誠懇地說道:“長清崔文博,昔日不知天高地厚,自以為是,今日得使君一語點醒,方知自己不足之處,日後定當勤學百家,以為民為國為己任,死生不辭!”
“學生淄博高誌遠……”
“學生曲阜孔元中……”
“學生……”
一個個學生上前致歉報名,全然忘了先前還跟孔元盛一起抗議這次出題不公,而是想著,若是真能學到方靖遠所說的本事,以後為國為民,開萬世太平,這等一聽就讓人熱血沸騰之事,如何能不動心?
不就是學嗎?他們寒窗苦讀十餘載,還怕再讀幾年書嗎?
至於考試,一次不行還有兩次、三次,那些寒門學子都能考過的東西,難不成還能考倒他們這些世家精英?這次失敗,隻是因為他們不曾接觸過這些雜學,隻要他們去學了,以他們的天分,定然不會比其他人差。
方靖遠欣慰地看著這些被打了雞血的學子們,一個個熱血上頭,恨不得立刻就去齊魯書院讀書進修,當即又安慰了他們一番,聲明隻要他們學成歸來,有的是工作等著他們,但前提是他們能夠真正地成為大宋的子民,忠君愛國,學有所成,方能報效國家。
學子們被他說得一個個都熱淚盈眶,想起自己父祖曾經說起過昔日的家族榮光,說起過被金兵壓榨的屈辱,再想想現在方靖遠身為一路使君,三品大員,親自接見他們,為他們講學說理,是何等的看重。
孔元盛眼見大勢已去,其他學子包括他的堂弟孔元中都被方靖遠說得熱血沸騰,恨不能立刻就能為大宋犧牲,心下唏噓不已,卻已無話可說。
待回到孔府之後,他也隻能如實轉告孔摠,末了補充了一句,“方使君非常人能及,可謂菩薩心腸,霹靂手段。以為國為民之名,衍聖公若是不從,隻怕……”
他沒有再說下去,但孔摠已明白他話中之意,疲憊地揮揮手,說道:“我知道了。明日起,清點府中田地人口,上報使君,將昔日多占的田地和投效的隱民,都退還縣衙處置。以後……分出去的旁支,就由他們自行謀生吧!”
“告訴族中所有人,不得以孔府之名侵占民利,若有違反律法之事,我定會親手綁了送去縣衙交由官府處置。”
“等這些事辦完,我就去修孔廟,守宗祠,以贖昔日之罪……”
最難搞的孔府讓步了,其他世家也都跟著不再找事,族中弟子有願意去齊魯書院求學的,便以讚助之名送上厚禮,讓他們直接住在學院裡,學習各項昔日被他們看不入眼的雜學。
這個結果,就連朱熹都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