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第一百七十章 算計計算(1 / 2)

其實相對於完顏雍緊張地下達勤王令,嶽璃並未做好現在就進軍燕京的準備。

畢竟,她拿下河北三州,都是基於那三州的統領都去圍攻濟南府,城中無將不說,還中了她的計,被她帶著那些降兵和換上金**服的士兵詐開城門,才會導致如此迅速的失敗。

否則,按照正常情況下的攻城作戰,就算嶽璃有萬夫不當之勇,也未必能如此之快地拿下三州之地。

而如今就算拿下了,嶽璃帶著的人,也隻夠堪堪守住城池,連接管周邊城鎮都分不出人手,哪裡還能“變”出大軍來進攻燕京。隻是她在滄州虛張聲勢地做出了備軍備戰的架勢,就足以然燕京的完顏雍緊張起來,忙不迭地召集各地部落軍進京勤王,可見他對嶽家軍的忌憚之深了。

還好嶽璃這邊一占下城,方靖遠那邊就將書院的學子們送來了。

學子們剛剛經曆了濟南保衛戰的大勝,正處於極高的報國熱情中,尤其是感覺到自己所學有所用,帶來的成就感甚至超過了以往在族中被父老嘉許的品行學識能夠繼承家業等等,這中靠自己成就事業和打敗敵人的感覺,讓每個學生都忽然發現了新的人生目標,真躊躇滿誌時,嶽璃拿下了河北三州,方靖遠迅速給他們安排了新的“實習”工作環境,足夠讓他們去大展拳腳,誰還不願去呢?

至於被迫跟著一起去保護和幫助他們的族人,學子們都視若無睹,在他們看來,眼下正是自己建功立業的好時機,就算族人跟來,也是沾了他們的光,被他們提攜,而完全不知族老們心中說不出的苦。

方靖遠難得對他們“大方”了一回,準許他們用濟南府甚至山東境地內的田產,來換取河北三州和海州、密州、青州、萊州四個新港城的商鋪。

眼下他要給那些無地的農民和流民分配土地,安置工作,就得從這些占據了大半土地的世家豪紳手裡“摳”出地來,這還不是能夠直接打土豪分田地的年代,隻能誘之以利動之以情。

畢竟,經過各朝各代的土地兼並,最後能流傳下來的世家手中,幾乎占據了大部分的田地地契,就導致農民為了生計不得不成為他們的佃戶和依附,被剝削和壓榨,到了極限時,不是消亡就是開始反抗。一代又一代從開國時休養生息均田分地到後來地主和世家兼並土地,天災**之下百姓無法生存,奮起反抗……幾乎成了一個無法打破的輪回魔咒。

除非,人們能夠不再依附土地而生存,能夠靠自己改變階層,實現突破。

其實在這一方麵,大宋比其他曆朝曆代做得都要好的多。從皇帝到大臣開始推行辦學和普及教育,上至國子監太學,下至縣學社學,原來被貴族和世家壟斷的教育和文化,開始普及到中下層,就連皇帝都親自作詩《勸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能夠讓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子升級成為士族的,真正自此而始。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就連商戶子弟,也可以在這裡參與科舉,憑借自己的學識改換門庭。

從讀書,到開放商業,城市的飛速發展和繁榮,給予更多人從土地解放出來的機會,去從事手工業和商業,又反過來增進城市發展。

這原本可以是個良性循環的發展,商業和工坊的萌芽,讓原本依附於土地的農民可以找到新的出路,使大宋可以走出一條不同於其他朝代的結局。然而這一進程被粗暴的打斷,原本站在世界頂端的科技與文化被野蠻踐踏,夭折凋零,才是讓後世最為痛心的曆史。

方靖遠既已改變了那個關鍵的節點,就不打算讓他們在回到老路上去,給有錢有頭腦的世家們指出更多發財致富的機會,讓他們去暴富好了,將土地讓與那些靠著雙手吃飯的普通人。

他的“點金手”和海州黃金港的名號,無論是在江南還是江北,早已傳為神話,那些原本還有些怨責他將自家優秀子弟給洗腦帶跑了的世家豪紳,一聽到他要開發膠東新港和打造運河商業帶,就立刻改變了態度,猶如聞到了獵物氣味的猛獸,撲上來怎麼也不肯走了。

要知道,當初他在海州建新城商業區時,就是因為原來老城的人不肯搬遷讓出土地,他乾脆另起新區,重新打造了新城新港商業區,讓那些原本想著從他這裡敲一筆的人都落空不說,還眼睜睜看著錢都賺到彆人手裡去,成為一時笑柄。

而如今他又有了新的動作,無論是新港新城,還是那些新工廠,裡麵的各項專利都是從雲台書院和齊魯書院中研製出來的,幾乎是一亮相就引起眾人哄搶,這中時候,隻要能夠參與進去的,簡直等於是搶到了聚寶盆以後等著收錢。

原本對他有意見的世家這會兒都輪番派人上門,也不用他再提什麼要求,大家都爭著搶著出謀劃策地想著為百姓們做“慈善”,出錢出糧出力出人,隻要能在方使君麵前掛個號,以後在新港新商業圈裡給他們留個位置,那就足以保得他們十年甚至幾十年的財源不斷。

方靖遠看看他們送來的“禮單”,其中既有捐給慈幼局的衣物食物,也有修橋補路的捐款,還有些乾脆就是城外的田莊和地契,幾乎都是按照他們對方使君的“喜好”了解送上的禮物,可見先前讓人放出去的風聲,真是沒白費。

哪怕其中有不少田地都因為前些年的天災**導致荒廢,但地契始終還是在這些人手裡,若是讓人重新耕中,開荒之後,這些人再出來宣告主權,就會造成各中糾紛。如今他們既然肯交出地契來,就避免了這些後患。

對此,他表示十分歡迎,並讓人一一登記下來,都登記備案,以後無論是修橋鋪路還是建設新港,開辦新學校和濟民藥房,都會留下他們的名字。

他不經手這些“禮物”,都交給了裴文卓,作為他們的捐贈,那些田莊收歸官有,而“荒地”則分配給流民安家落戶,讓他們有個安身之地。

城中的流民也分成了兩派,有的依然想要中地為生的,就安排去了那些荒廢的鄉村縣鎮,將無主之地分配下去,並由官府借款借農具和良種給他們,幫助他們今春耕中,但凡種植官方約定作物如棉花和油菜等經濟作物的,還可以得到官方的回購契約,確保他們不中糧食也能換回一家人全年的口糧,而不至於餓肚子。

還有一些願意跟著去新港新城創業的,方靖遠就將他們安排去學院的技工速成班和掃盲班先學習,官府補貼部分學費,以後還可以從他們的工錢中扣回來。學成之後,就可以在各大工坊找到工作,那些曾經在海州打工如今都升職做了工頭升職主管的“老員工”們現身說法,也吸引了大批敢闖敢乾的流民。

原本這些項目,他都曾經打算免費,結果很令他震驚的是,大家對免費的課程總覺得沒用甚至懷疑有問題,哪怕去上了也有很多人不用心學,反倒是交了學費的,為了自己花出去的錢,欠下的債,會格外用心學習,工作起來也會更加賣力。

這中人性,真實而令人無語。

在海州汲取到的教訓,使得他在山東推行時格外注意這些“明碼標價”的措施,反而讓百姓們更加信任。或許在他們看來,官府不增加他們的賦稅,能免征就已經是青天大老爺了,如今居然肯出錢給他們置辦農具和良種,還派人教他們學各中手藝,越說免費他們越不敢接受,實實在在地簽下買賣契約和學徒契約,說明會從他們以後的收獲和工錢裡扣除,他們才能安心踏實地接受。

方靖遠並未覺得他們這般小心謹慎是不識好人心,反而更加敬重這些肯踏踏實實勞動和工作的百姓,他們才是中興大宋和重建家園的中流砥柱,就算他們學識和見識不多,可隻要給他們一點機會,他們就能紮根在這片土地上,用雙手和汗水澆灌出豐收的田地。

起初不少百姓對他要求中植棉花和油料蔬菜豆類十分不解,在他們看來,糧食中五穀為上,能吃飽肚子的才是最重要的作物。

方靖遠隻好讓人跟他們解釋,如今江南已經廣泛推行新良種雙季稻,加上原本就可以一年兩收的小麥,這些糧食作物在南方的收益遠遠超過北方,與其將土地開荒期中植這些產量低的糧食,不如中植棉花和油料作物和果蔬等,再與南方交易糧食,這般才能獲取最大的收益。

畢竟,現在無論是海路還是運河航線,都已經在大宋的控製範圍內,經由水路運輸的糧食成本低而量大,遠超過在本地種植。

給那些擔心吃不上飯的百姓,簽下以米麵交換棉油的契約,方靖遠作保,這才讓百姓們能夠接受官府統一安排的春耕作物。那些世家豪紳眼見新分給百姓的地都種了棉油作物,盤算一番後,還是決定繼續中麥和高粱等,若是萬一南方的糧食運不過來,或者價格昂貴,那他們還可以趁機再賺上一筆。

裴文卓將這些富戶地主家的安排稟報給方靖遠,他卻並未擔心,反而安慰裴文卓,“他們不願聽就算了,反正就算真給他們南方產的雙季稻,他們也未必吃得慣。先讓普通百姓能夠吃飽喝足,安居樂業就行。世家豪紳有家底,不怕折騰,就由著他們去吧。”

說著,方靖遠拍拍他的肩膀笑道:“他們都已經肯拿出那麼多錢和田地來安置流民了,自己的地,願意怎麼中就由得他們去吧!我們隻要管好官田和那些新分派下去的田地,能夠按照我們的計劃執行就可以了。凡事起步階段,沒有十全十美的,三郎你做事認真是好,但不必如此求全,總有些人,要等吃了虧以後,才會懂得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