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大塘縣文風頗盛, 加之知縣重視後輩才俊的培養,故作了規定,縣學每年皆會從所轄的學堂中抽出六所, 每所學堂派兩名學童, 由縣學裡的教授進行考校。
因參加考校的皆是尚未參與過科考的學童,故稱為“童子會”。
今年趕上學政大人親自主持,自然要舉辦得盛大一些,縣學裡的幾位老學究得知學政大人出身寒門,有意在參賽的名單中增加了兩所鄉下的學堂, 以示公正。
樊秀才雖多年未中舉,當年卻是名副其實的小三元,在縣城的廩生圈內頗有名聲, 這其中一個名額自然就落到了他執教的“樊氏族學”頭上。
另一所是高莊的“高氏族學”。
如此算下來,共總有十六名學童參與了此次考校。
……
……
十六名學童在庭院內等到了日上三竿,才聞外頭傳來敲鑼聲, 咚咚咚。
諸位學子皆是靜默, 無他, 都在心裡默數銅鑼聲呢。
敲鑼聲連鳴九下,方才止住。
樊凡心中暗想, 九下意味著, 朝廷這次委派下來的學政大人與知府同級, 正四品, 如此的話, 本府的知府大人必定會伴同前來考校。
為何說是必定?其中可有大門道。
哪怕上頭派下來的學政大人品級比知府低一些, 知府多半也會伴同,因為學政一職屬於遊職,任期一滿,還會回到天子腳下,可不敢輕易得罪。
何況這次下來的是平級的官員,所以說知府是必定會陪同的。
……
隨後,學政大人與一乾官員自然會在縣學裡視察一圈,讀讀縣誌,四處遊遊,高談闊論,諸如此類,與後世的下鄉巡視大體相同。
趁此空檔期,樊凡等學童被帶至考場——也就是縣學的講堂內。
隻見裡頭鋪了十六張蒲席,又擺上了矮桌,諸位學童一一坐下。
這是要趁著大官員們遊閒的時當,先考核第一個科目——默經。顧名思義,與後世的默寫課文是一個意思,所出的題目不外乎是“默寫某書第幾篇目”或是上句是何、下句是何,再難一些則會出題“某篇目內講何事的是哪一段哪一句”,這就要求學子不止背得滾瓜爛熟,還要知曉其含義。
總之,諸如此類,是考核最基礎最簡單的一門。
樊凡沒有過目不忘的本事,但憑借著成人的思維和理解能力,記憶力總歸比尋常同齡人要好一些,加之方法得當,每日早晚又在河畔便練字便誦讀,四年間,積少成多,已將四書五經背了個全。
達不到倒背如流的水平,但應對“默經”已是綽綽有餘。
監考的是縣學內的老學究,坐在正堂之上一覽無餘。
題牌舉出來後,樊凡掃視一眼,十題之中,出自四書五經的居多,卻有兩題考的是唐詩宋詞,題目也偏,不好作答。
試想,唐宋時期,詩詞鼎盛,流下的好詩好詞何其之多,想要全盤通識,自然不易。
宋詞一題,樊凡不懂,不光詞名從未聽過,連作詞人也從未聽說過,實在夠偏了,心中暗想,出此題之人定是個老派學究,喜歡收集些偏門的詩詞,稱之為“遺珠”,以顯其博學多知,通讀古今。
而新派的學者,則認為,應當推陳出新,與其耗費時光沉在古籍之中,不如多做些好文章,遺留後世。
唐詩一題的難度則是中等偏難,考的是賈島的《劍客》。
賈島的名氣與李白、孟浩然、杜甫等人相比,自是遠遠不及,故有心背誦其詩的人,估摸不甚多,但也不是沒有。
樊凡恰記得此詩,說來也是無奈,此詩在後世被用濫了,樊凡想不記得都難,每逢中考、高考、考研等等,到處掛滿的橫幅當中,必有其中一句,年年如此。
樊凡研磨硯台,執筆寫下“十年磨一劍,霜刀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接下來四書五經的八題,全然不在話下。
因題量不多,樊凡答完僅花了不到一個時辰,仔細檢查過後放下卷子。
眼角偷偷瞄了四周,隻見諸位大多眉頭緊鎖,抓首撓腮,筆懸半空卻不知應寫何物。樊凡暗想,能來參加此次考核的,皆是縣裡的佼佼者,加之年歲皆比自己大不少,想必四書五經難不住他們,能讓他們如此絞儘腦汁的,恐怕也是那兩道唐詩宋詞罷。
那道偏得離譜的宋詞,樊凡是放棄了,總歸不懂的,他撓破了腦門也不可能答得出來,故舉手示意,第一個交了卷。
“當下還剩半個時辰,交卷無悔,你確定?”正堂上的老學究問道。
“學生確定。”樊凡應道,眾人皆投來詫異的目光,心想一個鄉下的泥腿子居然背得四書五經,竟如此之快就將題答完,而且還提前交卷了,簡直不敢相信。
老學究派小廝去將樊凡的卷子收回,樊凡有意將自己不懂作答的宋詞一題的答題紙蓋在最上頭,於是小廝拿起小半遝卷子時,眾人隻見上頭竟然是白花花一片,一字未寫。
於是眾學子眼中,原本詫異的眼神立馬變成了鄙夷,大有原來如此、以此為恥的意味在此中——就是嘛,一個鄉下來的土包子能有多大能耐,原來是交了白卷。
眾人安心,繼續投入到自己的作答中。
樊凡無視眾人的鄙夷,收拾好桌麵,靜自離開。
……
……
等到午時的時候,大鑼一聲響,默經考核結束,諸位學子交卷後相繼出來。
因陳家笙還未出來,樊凡在外頭找了個涼快的地方等著,沒一會,陳家笙出來了,匆匆跑過來後,沒來得及喘口氣就急著問:“你莫不是真的交了白卷罷?”
樊凡笑道:“不過是把沒答的宋詞一題的卷子蓋在上頭而已,豈會真交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