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第五十三章
隻見樓上三布幅,其一寫道:“昨日為明日, 今日為初五。今日為昨日, 明日為初幾?”不僅要求給出答案, 還要詳細寫出推論過程。
其實這不算是難題, 隻不過許多學子讀慣了之乎者也, 心思大多放在做文章上,乍一看這一堆的“昨日”“今日”“明日”, 一時間沒能理清楚頭緒。
這道題兩句開頭皆省略了個“若”字,其題意為:如果昨天是明天的話, 今天就是初五;如果今天是昨天的話,明天是初幾?
前一句是條件,後一句是設問, 要想解出此題,要先弄清楚其中的虛與實。
第一句中,“昨日”、“今日”皆為虛,“明日”為實, 今日為初五, 昨日則為初四, 那麼真“明日”就是初四。
由此可知真實的條件為“昨日為初二, 今日為初三, 明日為初四”,轉化後, 後半句的問題即為:“如果今天是初二, 明天是初幾?”
這個問題怕是三歲小孩都能答得出了罷?
此題不算難, 必定早有人已經推算出來,那說明真正的“攔路虎”在後頭,樊凡繼續往後看。
……
其二為算學,隻見寫道:“今有婦人河上蕩杯,津隸問:杯何以多?婦曰:家有客。津隸複問:客幾何?婦人曰:二人共飯,三人共羹,四人共肉,凡用杯六十五,不知客幾何。”所問自然就是“客幾何”,同樣要求寫出詳解,逐數套入者無效。
樊凡扶額,這……這不就是前世的小學奧數題嗎?在大明竟成了難題?
若論算學一科的發展,大明有不少大家隱落在民間,為算學的發展作貢獻,使之緩慢向前,不少分支在當時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奈何大明算學的普及麵、應用麵,實在是太窄,不為讀書人所重視。
試想,其一,統治者重農抑商,那一把珠心算盤幾乎成了商人“貪得無厭”“唯財不愛”的代名詞,自詡讀書人如何會去碰?其二,即便是到了大明,算學一道,仍是用文字描述,而未引入替代符號,大大限製了算學的推廣。
隻有讀書人讀得懂算學,但讀書人卻不屑於算學。
這是一個死循環。
樊凡甚至能聽到周圍的客桌上,有不少學子在抱怨道:“算學本就沾滿了銅臭味,學之何用?實在不懂白鷺學府裡頭那些老學究所思為何,竟出這樣的題目,不服不服,實在不服。”
樊凡哀歎,眾人如此看低自然學科,無怪自此以後,此一道逐漸落後於人。
歎息之餘,樊凡已然解出此題,不外乎就是設客人為未知數,求解方程,再用古文將其過程細細描述出來。
……
觀其第三題,對對子,說句實在的,即便是最善於對對子,此時樊凡心裡也不敢打包票,因為這是頂尖學府老學究出的上聯。隻見寫道:“上聯為:寸土為寺,寺旁言詩,詩曰:明月送僧歸古寺。”
果然是妙,樊凡自言自語感慨道:“兩字合一字,三字成一句,句中有真意。果然是真本事!”
張權可不懂這些,著急問道:“小凡,你說的是何意?你能否解出?”
樊凡托腮,道:“待我好好想想……怕就怕在找不到合適的意境相對。”
思索間,又有不少學子離開了十裡客棧的大堂,所剩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