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徐拙做椒鹽的方法,是魏君明教他的。
花椒和食鹽按照一比三的比例準備好,然後把鹽和花椒分彆炒乾炒香,再碾碎或者用料理機打碎,椒鹽就做好了。
得到技能之後,徐拙才知道這種做法有不少被忽略的細節。
首先就是得把花椒裡的花椒籽給去掉。
花椒籽跟花椒雖然聞起來味道差不多,但是花椒籽炒製的時候會有一股苦味,或許炒菜時候不明顯,但是做椒鹽時候,這股子苦味會把辛苦做出來的椒鹽給毀掉。
在去掉花椒籽的同時,還要把一些發黴、不完整或者沒開口的的花椒給挑出來。
發黴的花椒不僅影響口感,還有黴菌在裡麵,吃進肚子裡會危害健康。
花椒在采摘的過程中,會有一些未成熟或者成熟不夠的花椒混進去,這就是未開口的花椒。
這些花椒因為成熟度不夠,導致香味兒不足,而且裡麵還包含著花椒籽,所以得挑選出來。
至於碎花椒,則是因為炒製的時候,碎花椒會率先炒熟,等完整的花椒該出鍋的時候,這些碎花椒早就糊了。
除此之外,多餘的花椒梗也得挑出來,避免影響花椒純正的味道。
之前做椒鹽時候,徐拙根本沒有這一步,魏君明也沒有說過。
對於大多數廚師來說,這些小細節問題根本無關緊要,他們憑著高超的烹飪水平和豐富的烹飪經驗,很容易就能把這些小問題給掩蓋過去。
不過徐拙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隻有所有步驟都做到精益求精,做出來的味道才是最完美的。
比如現在,他就很認真的把花椒挑選了一遍。
魏君明看到徐拙這舉動,有些驚訝:“你居然還懂得把花椒籽和花椒梗挑選出來,這樣確實味道會更好。”
徐拙笑笑:“閒著沒事嘛。”
說完,他把炒鍋放在灶上,然後根據花椒的數量,倒進去了三倍重量的食鹽,這才開火,準備炒鹽。
炒鹽的時候不能等鍋燒熱再下鍋,這樣會導致鍋裡的食鹽受熱不均勻而影響味道。
接著他拿著勺子開始翻動,等鍋裡的鹽充分炒熱之後,把挑選好的花椒倒進去。
之前做椒鹽,是先炒製鹽再炒花椒,當時覺得沒什麼,但是得到技能之後徐拙才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兒。
花椒不能單獨放在鍋裡炒,因為花椒接觸到燒熱的炒鍋之後很容易有糊味兒。
所以想要避免這種情況,就得用鹽來炒,利用鹽的溫度把花椒炒香,同時花椒中的香味兒和水分也會被鹽吸收,這樣做出來的椒鹽,不管口感還是味道都會變得更好。
這種做法嚴格來說不算炒,而是焗。
焗是客家人常用的烹飪方法,分為砂鍋焗、鼎上焗、烤爐焗及鹽焗等四種。
做椒鹽,其實就是最簡單的鹽焗。
除了花椒,也可以做鹽焗鵪鶉蛋、鹽焗花生米等佐酒小菜,這種菜做法簡單,味道彆具滋味兒。
等鍋裡花椒的香味兒散發出來的時候,鍋裡的鹽也由潔白變成了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