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像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燴、酸甜咕咾肉等菜品深受老外們的歡迎。
但是他們的做法,早已經被當地的飲食習慣所同化,好多人從小大到都沒吃過正了八經中國人做的中餐,吃的都是老外做的。
所以他們很向往來中國,吃一頓中國廚師做的那些中餐。
這也是為什麼剛剛徐拙一說要動手做紅薯泥,他們就那麼興奮的原因。
實在是吃了那麼多年西方人做的中餐,現在冷不丁能見到中國人做的中餐,有些抑製不住的激動和興奮。
炒紅薯泥讓他們大開眼界。
而徐拙做的左宗棠雞也讓他們感覺不虛此行。
不僅品嘗了到了正宗的左宗棠雞,而且順帶著還學會了正宗的做法。
這一趟真來值了。
現在聽趙光明說明天要做李鴻章雜燴,大家就更加激動了。
“徐拙,你需要什麼食材給我說,我提前準備好。”
徐拙笑笑,剛準備把李鴻章雜燴這道菜所用到的食材給趙光明說一下,突然就愣住了。
因為他發現,這道所謂的李鴻章雜燴,是他娘的兩道菜!
一道是李鴻章雜燴,用海參扇貝等食材,用雞湯燉煮後盛在盆裡,擺上好看的花樣,跟徽菜的一品鍋很相似。
據說這道菜是李鴻章出訪美國時候,在領事館招待外賓,因為菜品不夠,所以用廚房剩下的邊角料做了一道菜出來。
這個傳說很有市場,很多人到現在都津津樂道的說這事兒。
然而……
這是一條徹頭徹尾的假消息。
根本就沒這麼回事。
而且老外們,也不喜歡吃燉煮類的菜品。
所以,國內傳得比較廣的李鴻章雜燴,根本就是國人自己添油加醋給杜撰的故事,菜品也隻是安徽的雜燴菜。
而在美國流行的那道李鴻章雜碎,確切的叫法應該是炒雜碎。
徐拙得到的第二道菜,就是這道炒雜碎。
得到技能之後,徐拙順帶著也把兩道菜的來源給了解了一下。
李鴻章雜碎,跟李鴻章一點關係都沒有。
炒雜碎是19世紀中葉,珠三角一帶的華工帶到美國的一種菜式。
雖然這道菜取名為雜碎,但是用的食材卻不是動物內臟,而是一些廚房的邊角料。
用雞肉或者豬肉跟這些廚房邊角料入鍋翻炒,炒出來的那種碎糟糟的菜,就是所謂的炒雜碎。
這道菜中,雜碎兩個字要分開理解。
雜,指的是食材雜。
碎,指的是成品碎。
這種小炒因為取材方便,做起來速度快,而且不受食材限製,價格比較低廉,所以在美國很受歡迎。
不僅華工愛吃,連美國人也喜歡。
紐約首家中文報社的主筆王清福,將雜碎描繪成紐約華人的主食,甚至還稱其為“中國國菜”。
這當然是個天大的誤會。
中餐菜品繁多,往後排一萬名也輪不到這道炒雜碎撐場麵。
但是白人嘛,就喜歡自以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