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擀麵皮,就是把滋好的麵擀成薄片,然後再上鍋進行蒸製。
這樣做出來的,就是陝西人乃至北方人都愛不釋口的擀麵皮。
相對於涼皮或者米皮麵皮來講,擀麵皮質地比較硬,而且口感也沒有其他幾種皮的那種爽滑。
但是擀麵皮卻有著超乎尋常的勁道口感,配上辣椒油,讓人越吃越想吃,根本停不下來。
徐拙很好奇,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會做出這種美食來。
因為這次他用的是澄麵,屬於抄了近路,所以看起來做法不算複雜。
但若是真從和麵開始,曆經揉麵、洗麵、澄清、發酵、滋麵、擀麵、蒸麵、切麵……
這一係列繁瑣且複雜的步驟,最後才能得到好吃可口的擀麵皮。
真不敢想象,擀麵皮的發明,到底是個怎樣曲折的過程。
從古至今,美食的誕生都有跡可循。
有的美食是因為遺忘,比如毛豆腐和臭豆腐。
有的美食是因為巧合,比如放在火塘上方熏製的臘肉,和煉丹時候做出來的豆腐。
有的美食源自失誤,比如醋的出現,就是釀酒失誤造成的。
還有的美食源自情緒,比如油條,據說是為了表達對秦檜夫婦的憤怒而無意中發明出來的。
美食的出現多種多樣,但是從沒有擀麵皮這樣繁瑣複雜。
拋開前麵洗麵筋的步驟不說,單說發酵的步驟。
發酵後的麵汁酸不拉幾的等同腐壞,古人怎麼就琢磨出先滋再擀最後蒸的步驟來的?
這簡直不可思議。
說實話,徐拙今早來到店裡的時候,哪怕明知道麵汁發酸是正確的,但也有些猶豫這玩意兒是不是腐壞變質了。
這還是有教程反複查驗的結果呢。
古代人沒有教程可看,全憑自己摸索,能做出這種美食出來,真讓人感歎先民們的偉大和智慧。
徐拙一邊感歎,一邊把案板上的麵團搓成長條,分成大小相等的麵劑。
接著,他把每個麵劑都揉成橢圓形小餅,在小餅的正反兩麵都刷上食用油。
然後用擀麵杖,把小餅擀成圓形薄片。
這樣,擀麵皮中“擀”的步驟,才算是完成。
這一步也是有講究的,就是要儘可能的把麵皮擀薄一些。
好的擀麵皮,具有白、薄、光、軟、筋、香等特點。
把麵皮擀薄,不僅好吃,也能提高賣相。
一張張的麵餅擀好之後,徐拙拿來一個圓形的蒸盤,把麵皮一張張摞起來放進去。
為了防止粘連,每張麵皮之間,徐拙又刷了一層油。
一張張薄薄的麵皮摞起來之後,徐拙端著蒸盤放進了蒸櫃中,開始進行蒸製。
這個步驟,有點像是蒸春餅。
蒸盤放進去之後,徐拙收拾一下麵盆等物品,然後架上湯鍋,燒了半鍋水。
看教程說,拌擀麵皮最好用大料水,這樣味道更突出。香味兒也更濃鬱。
大料水不難做,燒一鍋水把花椒大料香葉小茴香等香料扔進去煮一會兒就做成了。
他這會兒閒著沒事,索性把這個也熬出來。
既然要吃,就儘量做得正宗點嘛。
水開後,徐拙按照教程上的比例,把準備好的香料倒了進去,同時還倒進去幾勺食鹽和兩勺白糖。